作者:金振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6/12 9:58:48
选择字号:
坚守初心为人民 白求恩式好大夫
——追记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

 

2022年6月11日上午,北京下起了蒙蒙细雨,仿佛诉说着对百岁医者辛育龄辞世的不舍。

社会各界送来的鲜花,摆满了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正厅,辛育龄安详地躺在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旗。

“一十六岁投革命,勤恳终生忠于党,七一勋章获得者;八十五载行医路,坚守初心为人民,白求恩式好大夫”,这幅由中日友好医院敬献的挽联,凝缩了辛育龄老院长在革命中淬火的一生。

辛育龄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于2022年6月7日永远地告别了他挚爱的医学事业,享年101岁。行医八十五载,他曾赋诗《行医有感》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

从小战士到大专家,辛育龄与党同龄、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始终把个人理想与人民健康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21年,正逢建党百年,辛育龄荣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作为29名获奖者之一,百岁高龄的辛育龄已无法到达现场,代为领奖的女儿辛晓梅通过视频,将这枚珍贵的勋章展示给他看。老人的眼中闪着光,身子微颤,不住地点头。

20世纪30年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时年16岁的辛育龄,被共产坚持全民族抗战的主张深深打动,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共产领导的部队。

岁月沧桑,辛育龄最终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他与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还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1939年5月,辛育龄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工作。在著名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将手术室设在前沿阵地上,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白求恩不顾自身安危,抢救伤员的生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战争中,辛育龄全力以赴地救治伤员,其左臂不幸受伤,白求恩亲自为他缝合伤口,而这道瘢痕也见证了白求恩对当年这位小卫生员一生的影响。“救死扶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如果将来能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挺好的。”

辛育龄就这样走上了行医之路。193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1942年,他被选拔至中国医科大学20期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承载着振兴中华的使命,作为国家首批公派留学生的一员,辛育龄被派往国外学习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辛育龄的每一步大胆创新、每一项成就,都有力推动着我国胸外科事业的突破性发展,见证了我国医学事业前进的步伐——带领团队完成我国首例肺移植手术、首次将针刺麻醉应用于胸外科手术、首创电化学疗法治疗肿瘤,为我国培养了近1000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40余家医院建立胸外科,为我国的胸外科建立了医、教、研合一的体系。

1982年5月,已是花甲之年的辛育龄,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他带领团队历时三年建成的中日友好医院,曾为当时的各大医院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样板。随后,辛育龄主动请辞院长。他认为,组织上交付的筹建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他更愿意专心做一名外科大夫。

“一切为了病人得到更好的疗效”,这是辛育龄留下的殷殷嘱托,而他在中日友好医院建院伊始树立的“患者至上、文明行医”的院风,传承至今。

“从辛老身上感受最深的就是白求恩精神,对工作极端认真,对人民极端负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辛育龄在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专家刘德若心中的形象,跟随辛育龄学习工作长达29年的他,感受至深。

“我们对手术的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包括吻合的针距、包埋的方式,不断地调整,并追求极致。”辛育龄的嘱托,一直是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梁朝阳的工作目标。

辛育龄90多岁时,仍然坚持工作,他的办公室经常亮着灯光,照亮了年轻一代的医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副主任娄彦妮,也是首届辛育龄青年奖获得者。她的眼中闪着泪花:“如果说辛老用白求恩精神铸就了人生路标,那我们年轻人正在努力地把辛育龄精神凝聚成前行的动力!”

辛老,向您致敬!

(本报北京6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