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5·12”国际护士节非比寻常,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我国上海、北京多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白衣执甲,逆行而上,广大医生、护士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在几天前中华护理学会举行的“5·12”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向全国500多万护理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他强调,“凝聚护士力量·守护人类健康”主题,彰显了广大护理工作者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一心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为实现 “动态清零”目标,全国广大护理工作者不畏艰险、奋力苦战,护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科协网开设“疫情之下,最美丽的坚守”栏目,记录支援社区核酸检测和急诊、血液净化、心血管、儿科等基层护理工作者,奋战抗疫一线,用行动践行使命担当的感人故事。逆风而行,满腔热忱,不负使命……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汇聚起500多万护理工作者坚守一线、抗疫到底的坚强决心,凝聚成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甘共苦、坚不可摧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2年4月18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确认病例3084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7332例,单日新增新冠阳性人数和累计确诊病例仍在持续增多,病毒在疯狂蔓延,人民生命健康面临威胁,大上海疫情防控进入最紧急时刻。
这天,刚从重症监护室出来的湘雅医院急诊科护士苏盼,收到了医院的紧急通知:参加湖南省第三批援沪医疗队,火速支援上海!
疫情就是命令,与家人和同事匆匆道别后,苏盼和35名战友一起,踏上了援沪的征程。
义无反顾、分秒必争。两年多来,无数像苏盼一样的急诊科护理人员主动担当、任劳任怨,夜以继日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彰显了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苏盼是一位“90后”男生,硕士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进入了湘雅医院急诊科。暖心的笑容、开朗的性格,是他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阿盼”。
“打小我就想入伍当兵,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这次去上海支援,正好圆了儿时成为一名战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梦。”苏盼说,“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这正是我们华夏儿女应有的情怀与担当。
“沧海横流显本色,越是艰难越向前。可以忘记功名,但战场的汗青,必有我的一片丹心。”出征前,苏盼为自己立下了与疫情抗战到底的誓言。
抢最重的任务,做最勇的尖兵
与武汉抗疫不同,上海本次流行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隐匿、传播速度更快,因此防控的压力和难度更大。湖南省第三批援沪医疗队是一支重症治疗“特种兵”,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的医疗、护理、院感专家组成,共130人。
抵达上海后,湖南省第三批援沪医疗队承担最艰巨的任务,迅速接管了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的ICU病房。苏盼主动承担了感染控制、病人管理的任务。
湘雅医院护士苏盼在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ICU病房。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中华护理学会供图
进入ICU病房的每一分钟都处于高负荷状态,工作量异常繁重,苏盼和战友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时每刻监测患者的血氧和呼吸,随着准备展开一场与病魔搏斗的大抢救。与繁重的工作相比,直面生死的压力是更大的考验,吸痰、喂饭、翻身、插管,护士随时要和患者面对面近距离接触,无形中增加了感染风险。
但苏盼并不畏惧,在他看来,自己就是患者的希望,患者的召唤就是命令,如果能让患者早日康复,再危险、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ICU病房开科后,第一位就诊者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奶奶。她不仅感染新冠肺炎,还伴随高血压、脑梗等。
身为一名急诊科护士,苏盼根据既往经验,很快掌握了老奶奶的基础疾病治疗、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及重症监护等方法,并对症给予了悉心照护。尽管老奶奶经历了休克、呼吸衰竭,但在苏盼和战友们的精心治疗下,硬是把她从危险中拉了回来。随着治疗的推进,这位老奶奶新冠核酸检测实现了转阴,并顺利治愈出院。
为了尽快治愈患者,苏盼和战友们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积极开展床旁血液透析治疗、俯卧位通气治疗、呼吸机支持治疗、床旁B超穿刺置管等各项治疗措施,确保重症患者救治效果。由于重症监护病房的特殊性,医疗队员还肩负起患者对外联络、衣食起居、心理疏导等工作。越来越多的新冠重症患者在他们的24小时精心护理下安全转出。
守一份责任,护一方平安
急诊科24小时灯火通明,是照亮患者生命之光。急诊科里的医生和护士,为了神圣的事业,甘愿成为最前沿的战士。
“支援上海期间,令你最感动的事情是什么?”在上海,护士长这样问担任感控组长的苏盼。
“是援沪团队的精诚合作;是患者看到我们守护在床旁时,眼里泛起的泪光;是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让我携带并同我跨越上千公里、象征着平安的苹果。”苏盼动情地回答。
讲述这些经历时,苏盼和战友们一道,仍旧战斗在上海抗疫最前线,夜以继日,不顾个人安危,拼尽全力与病魔较量,为生命接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