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发现大型菊石化石及痕迹化石 可追溯至2.5亿年前 |
|
中新网5月12日电 据香港文汇网报道,日前,由香港地质学家及古生物化石工作者合作的地质考察项目,在香港西贡北部及大埔海一带发现香港记录中体型最大的菊石化石,以及本地最大规模的生物痕迹化石,专家形容是重要发现,令研究人员更进一步了解香港在史前的生态环境。
团队在西贡北部一带发现的菊石化石,经清理及修复后,有19厘米乘11厘米大,如一个手球般大,凹凸坑纹清晰,是侏罗纪早期一个体型长30至35厘米的菊石,距今有1.9亿年。
菊石是已灭绝的头足类软体海洋动物,外形似现在的鹦鹉螺,螺旋状的外壳有两排整齐的锥形刺状特征,头部有密集触须。参与考察的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龙德骏表示,菊石每一节近边缘的位置均有一个“突瘤”,相信是“壳刺”,硬壳外围更带有一条扁平的“脊”,这特征在一般菊石身上并不常见。
另一块在大埔海吐露港一个岛屿发现的痕迹化石,按推断出现年代更可追溯至二叠纪晚期,即约2.5亿年前,化石上同时布满当时生物行走时所留下的足迹,以及泥层中挖掘隧道的钻迹,相信可能由蠕虫、节肢动物或棘皮动物等所留下。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荣誉教授陈龙生表示,这次发现有助研究二叠纪时期的生态模样,由于该岛屿以往曾发现过植物化石,因而有地质学家判断该处是一个陆相地层,然而这些生物一般生活在近浅海或泥泞处,对断定该地层属于海相或陆相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专家还提醒,在香港进行任何岩石采集,均需先向古物古迹办事处申请许可,呼吁市民不要自行挖掘。
菊石稍后将移送至香港科学馆,而痕迹化石则留于港大许士芬地质博物馆,预计公众年内有机会参观。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