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秀娣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4/27 8:13:49
选择字号:
“科研”成标配,可能致浮躁之风向本科蔓延

 

“本科生要不要搞科研”是一个长期困扰且深刻影响高校本科教与学活动的问题。在当下学生考研竞争激烈,以及高校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本科生搞科研现象相当普遍。

对此,支持者的理由是,学生可以因此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科研有兴趣、适合不适合搞科研。但与此同时,也有质疑性的观点认为,本科生能搞出像样的科研成果吗?会不会影响高校本科阶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不少研究生导师或用人单位主管则反映,本科毕业生存在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的问题。

面对这两种对峙的观点,笔者认为,只要把其中本质性的学理问题弄明白,本科生要不要搞科研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理解不同是争议来源

“本科生要不要搞科研”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议题,是因为人们对科研内涵的理解不同。

以“宽泛”或“狭义”概念解释科研,会得出“本科生要不要搞科研”的两种结论。很多时候,科研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通俗讲,就是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本科生搞科研,那么本科生结合课程内容学习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很有必要;但如果从较为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科研,即科研是发现前人未知领域知识和规律的专业工作,那么,要求本科生开展此类科研活动并不合适。

道理很简单,这类涉及高深知识的科研工作,以本科生现有的学力还做不了,同时,这也不是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所以,笼统地讲本科生要不要做科研没有太大现实意义,要关注本科生该怎样做科研,以及如何评价之类的问题。

课题和论文不应成本科生科研目标

事实上,当下“本科生要不要搞科研”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学生做“课题和论文”上。个人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本科生要不要参与“课题和论文”取决于学生个体选择,但应以不影响学生参加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为前提,更不能以“课题和论文”替代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此处涉及两个学理问题。

学理之一:本科阶段教育在理论上属于高等教育的低层次,本科生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无疑是该阶段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当下,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本科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多,课程学习任务相对饱满,投入到“课题和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节制。

说得直白些,研究生、博士后和教育科研人员的学术活动重点才是“课题和论文”。客观上,不少本科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是他们今后深造或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举例说,在持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建筑业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当下,尽管相关考试难度一降再降,每年考试过关者依旧很少。专家给出的一个原因是相关从业人员在本、硕阶段没有掌握好基本原理知识。类似情况并不少见,这也从侧面说明,本科生花在“课题和论文”上的工夫对其学力增进效果不甚明显,可能还拖了后腿。

学理之二:实践中不少本科生参与“课题和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一个“漂亮”的硕士招生履历,这种“为成果而成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从中并没有获得多少有价值的经验。不少学生在本科的前三年忙于各种与其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并无太多关联的“课题和论文”,这可以从学生的课题和论文名称中得到印证。

学生这样搞科研,最终的课题和论文成果看似丰厚,但实际收获的只是表面上的课题和论文数量。从前几届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实际表现看,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资料收集、文献阅读都不会,甚至连语句也写不通顺,根本没有表现出其申硕材料中的课题和论文的研究能力。

有的老师心思在争取课题上,得到课题后就放手让学生做,如此,处于课题和论文“生产链”最底层的本科生跟着师兄、师姐们又能学到多少系统知识和技能呢?他们没有因此失去对科学的敬畏感就已经很好了。当然,也有个别本科生发表了许多SCI论文,但这样的学生“凤毛麟角”,而且也不能简单把发表SCI论文等同于科研成果。

合适的科研是本科教育有机组成

本科四年是学生专业入门的重要阶段,本科生做科研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科学、有效地组织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

首先,本科生科研的目的是为了相关学识的巩固和提高。以本科教育的层次和本科生的学识,本科生科研的目标不该是出科研成果,而应是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应用和发展。

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天才学生外,本科生科研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类创造而非真创造上,这已为广大教育人士所认可,也可用极少有本科生拿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事例来证明。

其次,本科生科研的内容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说句实在话,本科生搞科研更需要教师带领和指导,这本身就是教师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比如,研究主题如何确定、学生如何分组、思路如何理顺、方法如何选择等。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类、交叉学科类主题科研,但这些都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实际学识水平开展。

最后,对本科生科研成效的评价应体现在其学识提高上。本科生科研是为了其学业提高,所以对科研成效的评价应围绕促进学生学识来展开。如果简单地把学生参与多少课题、发表多少论文作为其科研成效来“显摆”,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很可能会导致虚假伪劣成果充斥学生履历。

如果再把“课题和论文”不加鉴别地作为学生考研的“硬通货”,这种选拔标准缺乏科学和公平公正性,更可能把浮躁、短视和急功近利等不良学风下移到本科阶段。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