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丁思月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4/7 17:39:45
选择字号:
张小明:血管外科是医院的“救火队”

 

张小明.jpg

张小明(中)在给患者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最初走上从医道路,到底是受父辈的影响,还是源于内心的热爱,张小明并不清楚。但是如果没有父辈们经常灌输的“治病救人就是积德行善”这一理念,或许他会选择做一名科学家;而如果仅仅是“完成”父辈们的“任务”,并没有对医学的一腔热情与内心坚守,他也绝对不会在血管外科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必须有勇有谋,绝不能像张飞李逵那样有勇无谋,更不能像一些谋士书生那样纸上谈兵、有谋无勇。”近日,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管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小明在接受《医学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外科医生除了要有清晰的思路,更要有出众的胆识。而有胆识的前提则是建立在扎实的医学知识与随机应变能力的基础上。

开启序幕

1987年,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张小明被分配到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内科工作。

“当时,和我一起进院的还有同班另外一个同学。他喜欢内科,我喜欢外科。我们俩就商量好,要是我被分配到外科,就互相调换一下。”就这样,在张小明的积极争取下,他被调换到外科动手机会较少的干部病房。

虽然手术机会少,但他一边申请到普外科轮转,抓住一切机会围观外科手术,一边不断地在实验狗上练手。“别小看动物实验,这是外科医生练手的好机会。动物实验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提升解剖技能,还能培养手术整体思维。”张小明笑称,20条狗开启了他从事外科医生的征途。

利用业余时间,张小明把近十年刊登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外科理论与实践》上的外科文章全部看完,夯实了理论知识基础。

而真正让张小明有外科医生成就感,源于一次夜间值班的急诊手术。“那天夜里来了一个腹痛患者,我硬是凭借之前积累的书本知识,独自完成了一台疝气手术。”

也正是这台手术,引起了当时科里高年资医生张勇的注意。“在我即将出科的时候,张勇老师让我主刀一台胃大部切除术,最终顺利完成。”那一年,张小明刚刚25岁。

随后在张勇的推荐下,张小明考取了北京安贞医院教授汪忠镐(2005年,汪忠镐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硕士研究生。

不过,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张小明本以为第一名的成绩“稳操胜券”,不成想汪忠镐因工作调动不在北京安贞医院招收研究生了。

而这对于张小明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张小明最终找到汪忠镐老师,一句“我是冲着您来的,您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深深地打动了汪老。

就这样,张小明跟随汪忠镐老师来到了北京邮电总医院,拉开了他的血管外科工作序幕。

搭建平台

不过,张小明的第一例血管外科手术并不是在北京邮电总医院完成的。1994年,当时的北京学院路医院接诊了一名腹股沟外伤大出血的急诊患者,该院的外科主任和院长对于这类大出血没有办法,于是请北京邮电总医院血管外科的专家前去医治。

“当时汪老不在,我作为汪老的学生,同时也是唯一有资质的值班医生自然成了不二人选。”于是,张小明带上血管外科专用的16件手术器械来到了北京学院路医院。

凭借惊人的胆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张小明先是用手按住出血处,然后逐步撤除压迫止血的纱布,发现是股深动脉的一个分支破裂。在实施不到5分钟的结扎血管术后,患者被成功止血。

第一例血管外科手术的成功,让张小明信心大增。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次次跟随老师门诊、查房、手术,张小明靠着一股钻劲儿,掌握了几乎所有的血管外科手术技能。32岁,张小明就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00年,汪忠镐被调到浙江医科大学工作。一年后,36岁的张小明已获得正高职称,被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彼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还没有血管外科,张小明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李伟,两个人挂靠在该院心外科开设了血管外科门诊。

第一年113台手术、第二年227台手术、第三年334台手术……到第十年,张小明带领团队已经开展了1026台手术。这其中既包括血管外科常规手术,比如静脉曲张、动静脉瘘等,也包括全主动脉置换、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的布加氏综合征根治术。

“如果说,前十年是科室打根基、拼技术的阶段,那么今后十年,就是建平台、做创新的阶段。”张小明说,我国整体血管外科水平并不落后于国外,特别是在传统静脉血管疾病诊治水平上甚至优于国外。

不过,在血管外科手术耗材方面,张小明坦言,“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传承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大幅度提升,这导致血管外科疾病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过去血管外科以治疗静脉病为主,如今动脉病的人数逐年增加。

特别是随着肿瘤患者的增加,血管外科也迎来新的挑战。“一些肿瘤患者经常出现肿瘤侵犯血管的情况,这可能是肿瘤手术的禁忌症。但是对于血管外科医生来说,可能还存在手术机会。”张小明说,近年来,他的团队处理了一些外院已经放弃手术治疗的肿瘤严重侵犯血管的患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几十年的血管外科工作,让张小明觉得这个科室更像医院的“救火队”。“任何外科手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出血,而血管外科看家本领就是控制出血。”张小明认为,一个医院的血管外科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整个医院的外科水平。

采访中,张小明一直说,是老师们的栽培、领导们的信任,才让他有了今天的成绩。如今,他也是一名老师、科室主任,还在国内的学会、协会担任职务。他愿意倾其所有,主动给年轻人铺路子、搭台子,希望培养出更多的血管外科医生。

“我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就做8台手术,如果能培养10个人,一天就能做80台手术。”张小明说,现在的年轻医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作为导师要甘愿做他们的“后盾”。

谈到未来的工作规划,张小明说,作为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管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除了继续扩大专委会规模,让更多其他学科的医生融入“大家庭”,还计划通过中华血管医学培训工程,培养更多专业的血管外科医生,同时争取建立一个国家级肿瘤会诊平台,专注肿瘤侵犯血管手术的开展。

路在脚下,行则将至!心中有光,何惧风霜!张小明带领团队与国内同行正不断书写我国血管外科领域的壮丽篇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