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23 22:54:36
选择字号:
生态建设是子午岭区近20年植被改善的关键因素

 

 

 
 
2000-2018年子午岭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贡献度。
 
2000-2018年子午岭区生长季植被增强型指数EVI空间变化及其显著性特征。(注:HA&CC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导致植被覆盖增加;CC 为气候变化导致植被覆盖增加;HA 为人类活动导致植被覆盖增加;-HA&CC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各共同导致植被覆盖减少;-CC为气候变化导致植被覆盖减少;-HA为人类活动导致植被覆盖减少。) 图片均由论文作者提供
 
子午岭区包括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该区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7—9月,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区域横跨陕西、甘肃两省,行政单元包括甘肃省华池、合水、宁县、正宁、以及陕西省吴起、志丹、安塞、宝塔、甘泉、富县、黄陵、宜君、王益、印台、耀州、旬邑共16个县区。子午岭区目前天然林已消失殆尽,是黄土高原唯一保存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区。该区植被以人工林和次生天然林为主,覆盖度约46%。植被类型单一,树种结构简单。人工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刺槐、侧柏等。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巩杰、靳甜甜、曹二佳等将子午岭区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连片区域划分为核心林区(主要分布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和周边区域分别开展研究。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MODIS EVI(即植被增强型指数)数据、中国气象数据网及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气象数据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法、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子午岭区2000—2018年生长季(4—10月)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并定量分析了两者的贡献率,旨在为子午岭区生态保护、植被恢复监测与评价、生态保护及人类活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新出版的2022年第1期《水土保持通报》上。
 
研究表明,近20年来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对子午岭区的核心林区植被覆盖变化影响不显著。人类活动(主要是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等)对周边区域(如吴起、志丹、安塞、宝塔、宁县、甘泉等县区)EVI的变化以正向影响为主,但对核心林区EVI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整体而言,近20年来子午岭区植被覆盖变化以极显著改善为主,其变化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对子午岭区植被覆盖变化的贡献度为28.19%,人类活动的贡献度为71.81%。生态建设对子午岭区植被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研究团队建议,今后仍应加强对子午岭区森林的保护、监测与管理措施,减少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并通过系统化生态建设项目进一步促进该区植被修复,为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
 
文章相关信息:http://stbctb.alljournal.com.cn/stbctb/article/abstract/2022014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