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红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14 16:12:48
选择字号: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永恒的动力

 

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作为农业资源禀赋丰富、人均资源匮乏的人口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可持续,需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农业资源综合配置效率和农业竞争力。发挥多层面积极因素,促使农业科技进步是重中之重的选择。

从食物安全看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肉蛋鱼果菜等重要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现代农业成效显著,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共享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国人用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用自己的资源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成就令世人瞩目。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作为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我们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特别是水稻、小麦生产供给综合能力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囿于资源要素先天不足的原因,口粮以外的资源性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出少进多”的格局日益明显,已充分显现出日本经济学家大塚启二郎描绘的东亚国家在经济快速成长过程中食物供给率不断下降的规律性趋势。据海关统计,2021年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量达1.62亿吨,同比增长19%。其中大豆进口达9652万吨,比上年下降3.8%,但进口额增长35.4%。玉米进口2835万吨,增1.5倍。肉类进口量938万吨,有小幅下降。乳品进口391万吨、增18.6%。最近几年,棉花、糖料等资源性农产品进口量相当于国内生产量的30%左右。按全部农产品进口数量观察,我国农产品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30%以上。2021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354.7亿美元,扩大42.9%。农产品进口量不断攀升、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现实令人担忧。

根据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韩国在经济高速成长中,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的事实判断,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确保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十分重要。但口粮安全不等于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不等于食物安全,对此认识要清醒。

保障食物安全的路径选择

在封闭的传统农业阶段,可获取的食物保障唯一的途径是自给自足。这个阶段伴随了中国几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我们不仅靠自己的资源解决了小麦、水稻等基本口粮供给,而且最大化地解决了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的充分需求。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前者导致城乡工农之间争夺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禀赋,后者导致农业老龄化、兼业化现象日渐突出,全口径食物供给能力的提升与快速增长的食物需求供需失衡矛盾日益凸显。以国内资源解决国内需求压力持续增加,供需缺口不断加大。

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解决食物充分供给,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选择和回旋余地。无论是从大豆、棉花、糖料等直接占用耕地资源生产的农产品,抑或是猪牛羊以及奶类等间接资源生产农产品的进口数量看,已替代了我国种植业70%以上以及肉类10%以上的供给量。而且从趋势看,丝毫没有放缓的迹象。事实上,通过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解决国内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挑战:一是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市场不稳定不确定明显增强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不可预测性;二是农产品进口总量和品种日益增多,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给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隐患难以化解;三是进口来源国过于集中,玉米、大豆、糖料依赖美国、巴西,肉类和乳制品依赖欧盟和澳洲国家;四是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少。“出少进多”导致中国农产品在全球缺乏竞争力。

解决食物自给率不断下降问题,提升农业竞争力,最大限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我们在提升农业科技方面有所作为,加快步伐,不断创新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夯实基础。

科技进步是永恒的动力

其实,相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资源人均先天不足的国家,通过严格的耕地数量保护地力,改良保护提升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是重要的选项,但通过农业科技革命,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更具无限潜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农产品几十倍地增长,粮食总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上升到2021年的6.82亿吨,单产由170公斤/亩上升为387公斤/亩的事实,既来自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催生的制度绩效,也来自于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政策效应,同时来自于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产生的技术红利。

顺应全球农业科技革命的趋势,以及中国国情农情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现代农业多元化的基本特征,农业科技进步和革命的着眼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生物技术。上个世纪的绿色革命令人印象深刻。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中国以水稻、玉米杂交技术为标志的技术革命最大化提升了小麦、玉米、水稻的单位产出。下一步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性利用,加强生物与产业化步伐,以生物技术为突破口,以玉米、大豆单产提升为主攻方向,极大提升土地产出效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焕发出无限的增产潜力。

其二,装备技术。装备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革命性变革,在全球以大幅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彻底改变了农业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多元化农业机械装备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应对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带来的“人口红利”消失的挑战,而且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机械化过程中,降低损耗,保障农产品的总量安全,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要从农机制造业抓起,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当前要着力加大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应用方面有所作为,使我国农机装备产业研发应用上新台阶。

其三,数字技术。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如此之广,推进速度如此之快,并带来了土地、劳动力和资源全方位的优化配置,可以称之为现代农业技术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下一步要瞄准发展智慧农业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农业生产经营、物流运输、加工增值、乡村功能释放方面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要极尽所能提高数字技术在农林牧渔各产业、从种到收各环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应用程度,提升其对产业发展的渗透率,使数字技术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其四,绿色技术。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久远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深植绿色理念。要统筹做好山水田林湖草沙七篇文章,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但宜耕一定要耕,充分释放农业产品贡献、文化传承、生态维护多重功能。与此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作用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最大化减少农业的排放,使农业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贡献,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