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9 21:04:11
选择字号:
叶玉如院士:构建科研经费的合理配置机制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深感鼓舞。她表示,基础研究是支撑前沿技术创新和突破发展技术瓶颈的基础,对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叶玉如表示,很多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短期内可能不会出成果,在科研经费竞争中往往不占优势,建议应该构建稳定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的合理配置机制。

叶玉如院士。香港科技大学供图

以下为专访全文:

《中国科学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您认为这个规划应该瞄准什么样的关键瓶颈、重大科学问题?

叶玉如:基础研究十年规划,首先要重视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域加强研究布局,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对我们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非常重要;另外也要重视在前沿、新兴的科研领域布局,比如新一代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跨越性的发展,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

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暴发,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疫苗和药物,无论是研发速度还是有效性,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离不开过去十几年来在生物医药领域积累的基础。

未来,我们也要继续重视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前瞻性布局,提升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为疫病防控和保障公共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报》:如何来凝练基础研究的这些重大问题?应该建立什么样的项目遴选或课题立项机制?

叶玉如:在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方面,我个人觉得香山科学会议是一种很好的模式。香山科学会议是我们国家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学术会议。每次会议会围绕一个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自由探讨特定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或者研讨有关科技政策、管理和科技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在科研计划管理方面,我觉得既要有常规的课题申报制,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开展一些长期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的科研项目。

此外,针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实施“揭榜挂帅”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解决技术难题。

《中国科学报》: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有助于基础研究开展。那么,“长期”“稳定”这两个词如何来体现?

叶玉如:很多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短期内可能不会出成果,在科研经费竞争中往往不占优势,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是支撑前沿技术创新和突破发展技术瓶颈的基础,对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这些基础研究在科研经费竞争中往往不占优势。我觉得应该构建稳定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的合理配置机制,加大对开展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的稳定支持,适度延长部分基础科研项目的周期,同时给予科研机构和人才一定的自由度,允许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规律和趋势,开展科研项目。

这有利建立起更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科研人员能够“板凳坐得十年冷”。

《中国科学报》:就您所在的领域为例,基础研究长期支持,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基础研究经费获得稳定支持后,在经费使用、过程监督、结果评价、宽容失败等方面该如何做?

叶玉如:在增加长期稳定支持力度的同时,还需要改进现有的评价方法,优化人才评估和淘汰制度,使得国家提供的稳定经费既保障科研人员在一定周期内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也保持一定的竞争性的压力。

据我了解,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把相当一部分原来需要大家竞争申请的基础研究经费,变成稳定支持直接给到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些大学和科研机构也藉此机会,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来发展,安心开始他们的学术生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法,有助逐步构建一个稳定与竞争并存的科研环境,促进原创性的科研突破。

在成果评价方面,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成果的形式就很不同,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也应该不同。另外一点是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同行专家更了解这个领域的特点、发展情况,可以对科研工作的质量、贡献和原创价值有一个更全面的评价。

《中国科学报》:基础研究不可能保证所有的研究都能出成果。在您的研究或者您团队的研究中,有没有类似的一段时间研究之后做不出成果的“失败”了的科研?您所在的单位是如何“宽容失败”的?这方面国外有没有好的经验?

叶玉如:做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经常要面对失败。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找到成功。失败往往可以带来很多启示,我们要明白这次为何会失败,从中学习,汲取经验,下次实验便可能成功。

我之前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工作时,研究一种预期可以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药物,但是病人试药后效果不理想,而且会变得消瘦。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药物会影响到一种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神经信号,所以病人服用后会体重减轻。这种药物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方面没有效果,从我们最初实验设计的目的来看可以说是“失败”了,不过在减重方面效果不错,给减肥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由此可见,科研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此路不通,慢慢钻研又走出另一条新路。

希望可以设立一些鼓励创新的科研计划,考核标准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不严格以“成败论英雄”。科研人员在成功申请到项目经费后,只要按照既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即使未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失败”原因,通过专家评审后也可以成功结题。这样的科研计划可以鼓励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对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是很很有帮助的。

《中国科学报》:从现实来看,现在的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环境已经好很多了。在您所在的单位港科大,青年科研人员还面临哪些现实的发展问题?如何来解决?

叶玉如:年轻科研人员进入大学后需要经过一段考核期,如果能通过考核才可以获得终身教职。面对考核压力,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从事一些短期内容易取得成果的科研项目。但是如果没有考核,缺乏公平有序的竞争,很难吸引到好的人才。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竞争和稳定寻求一个平衡,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原创性的科研突破。

《中国科学报》:科学研究离不开合作。了解到之前您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单位有合作,目前这些合作有何进展?

叶玉如:我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阿尔茨海默症诊治方法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并取得很好的成果。其中一项是我们合作研发了新型全脑基因编辑技术,使用新型的运送工具,可以跨越血脑屏障,通过单次、无创的静脉注射,将优化的基因编辑工具运送到整个大脑,实现高效的全脑基因编辑。

这项技术在小鼠模型中证明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症(AD)的病理症状,有潜力发展成为AD的新型长效治疗手段。项目成果获评为2021年度“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获奖项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