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 |
让技术研发和体系建设共同助力生态保护 |
|
印萍(右)与同事在取样海地所供图
印萍(左三)与同事们一起在野外做调查 海地所供图
海洋,被称为“地球之心”,是地球的关键部分。作为一名海洋地质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深知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她不断将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服务应用于海洋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印萍重点提出,让技术研发和体系建设共同助力生态保护。
完善司法体系 提供有力保障
结合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今年两会,印萍递交了《加快生态环境损害司法体系建设》《加强海洋甲烷监测体系建设》《开展“胜诉退费”专项检查治理活动》《完善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刑事司法等“三法衔接”立法工作》《完善船舶污染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明确消防安全执法主体》《开展执行征信信息专项检查活动》7个建议。
其中,《加快生态环境损害司法体系建设》是印萍今年的重点推进建议。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由试点转为常态化,生态环境损害公益诉讼工作是维护公众利益、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印萍认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但仍面临着制度政策与技术标准体系仍需完善、司法鉴定关键技术仍需攻克、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司法保障机制仍需完善、跨国跨境司法鉴定国际化水平仍需提高等突出问题,亟需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保障体系,提升司法服务和保障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权益。
科技赋能 助推受损环境修复
针对实际工作中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损害鉴定难,海洋生态环境领域司法鉴定难、鉴定时间长、鉴定费用高等问题,印萍带领科研团队,积极发挥国家公益性海洋调查机构优势,积极探索地质调查服务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为相关部门提供海砂盗采、滨海湿地破坏、危险废弃物非法排放等生态环境损害司法评估技术支持。
2021年印萍所在的团队成功获批了“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并先后与高检院技术信息中心、青岛市检察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山东无棣检察院、江苏灌南检察院共建海洋公益诉讼合作基地,成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领域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由她带领的团队提供司法鉴定意见的多个案件,入选了全国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和优秀案例。
因此,印萍建议,要研发精准、量化、快速鉴定评估技术,推动解决司法鉴定认定难、周期长问题。并且,还要创新生态环境损害多元化赔偿方式,保障受损生态环境得有效修复。同时,要加强跨国跨境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研究及实践,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和权益。
加强甲烷检测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此外,印萍指出,“加强海洋甲烷监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助力双碳战略的一条有效路径”。但由于“中国甲烷监测和评估工作刚起步,尚未有在轨的甲烷观测卫星,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这些问题都亟待发展。”
在《加强海洋甲烷监测体系建设》建议中,印萍就甲烷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和我国海洋甲烷监测技术储备、监测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大海洋甲烷监测装备研发和标准建设力度,推动海洋甲烷监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海洋和海岸带甲烷排放监测体系构建提出相关建议。
四年的履职工作中,印萍心系海洋,先后提交的20多份代表建议和议案,连续三年被有关部委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办理,推进国家相关立法和政策出台。
“集民智、重调研、善思考、促治理”,是印萍对自己代表履职的座右铭。她表示,未来将继续立足岗位,以更好的成绩履职担当,让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守护蓝色家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