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家与地方密集张贴“英雄榜”。
科技部在“十四五”首批重点研发计划中已部署实施87项“榜单”任务。
辽宁省发布首批50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重点聚焦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
河南省、山西省发布的2021年“揭榜挂帅”科技项目被成功揭榜......
从2016年党中央提出“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到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再到今天“张榜”“揭榜”正式落实。
如何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机制?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等问题仍值得探索和思考。
“榜单”的问题最重要
作为一种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揭榜挂帅”中榜单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好“榜”?
“有比较确切的问题,这个问题要聚焦重大需求、有难度、有创新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告诉《中国科学报》。
“比如应用基础研究,就是要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田刚曾在国际著名的应用数学研究所之一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担任教授,从事数学物理等基础研究,也有与应用相关的数学问题。他说,“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了企业更多与科技挂钩,对我国应用技术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021年,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特设“揭榜挂帅”榜单任务。由“企业出题,数学家答题”,协力攻关人工智能等重大需求难题。
“‘揭榜挂帅’的科学研究应该有一个很明确导向性。”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孙东明也有同样体会。
孙东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个“榜”既包括基础研究问题,同时是从重大需求背后提炼的科学技术问题。也因此,提出“榜”的主体一方面来自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另一方面可以来自于科技创新型企业。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间相互补充,效果会更好。”孙东明说。科技创新型企业根据实际生产需求提出科学技术难题,科研机构、大学等根据自身的研发优势、人才优势来承接;与此同时,科研机构、大学等产生了新兴前瞻性技术、原创性成果,但处在实验室小试、中试阶段,也可以“发榜”,由研发需求旺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承接进一步孵化放大,实现产业化落地。
2021年以来,沈阳市围绕20个产业链创新方向征集“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孙东明受邀榜单项目评审会。
“问题是最重要的,发榜方和揭榜方可以是合作伙伴,但也要避免‘自问自答’。”孙东明谈到体会时说。在他看来,“揭榜挂帅”的初衷在于,由于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发榜后扩大了“朋友圈”,希望更多人了解并承接,用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最终解决难题。
“如何让信息真正畅通非常重要,要像‘竞拍’一样。”孙东明表示,理想情况是,“榜单”要经常摆在那里,有很多人“围观”,而不是说今天刚发布,明天就急着要“揭榜”。
帅才要“专注”
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谁能干就让谁干,这些充满“豪气”之词,是党中央和国家对“揭榜挂帅”中“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真切渴求。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看来,“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机制新措施让科研人员备受鼓舞,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田刚表示,这一机制最大特点,在于激励科学家专注解决问题,不仅是把在“前线”的真正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给真正做事的人做事的平台,让“幕后英雄”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
在田刚看来,“专注”是“帅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他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任务中,有足够深度的思考和理解,集中精力,专注所要研究的问题。”田刚说,“‘揭榜挂帅’可以更多地向一线科研人员倾斜。对于有资历的专家来说,他们有经验,有一定优势,对于年轻的学者,他们创新力强,敢于突破,但无论如何都要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并持之以恒。”
黄维也表示,资深科学家应担当“领头雁”的作用,青年科研人员在前辈的支持和鼓励下勇担重任,揭榜挂帅。“作为长期在科研领域探索的工作者,要在自我奋斗的同时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以长带新、共担使命。要体现言传身教的作用,不断鼓励青年人才积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为青年人才创造和给予机会,提供更宽广的成长空间。”
“揭榜挂帅”聚焦重大关键问题、国家战略迫切需求,这意味着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应用研究与创立一个学派、一个新理论等的基础研究相比,也有其难度,这个过程也是艰苦的,也需要时间、坐冷板凳。”田刚表示,面对问题,需要保持定力,只要科研人员们安安心心地专注研究,要给一些时间,要允许犯错。
科技评价是关键
“揭榜挂帅”,让“有能者”脱颖而出是第一步。但如何保障既激励创新,又不让他们徒增顾虑?
孙东明表示,“帅”体现了责任主体,很大程度上“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一方面要对帅才充分认可,给他们更大、更灵活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放权并不意味着放任,要建立科研诚信体系,有监管、有考核,即使问题最终没有解决,但也能给出所提出的研究策略的客观评价,尊重客观事实就是讲科学,也是有意义的,要允许失败。
“还应该建立一套类似数据库的‘揭榜挂帅’系统,只要揭了榜,没有完成、评估前都应与‘帅’连着。”孙东明说。
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不能重申请轻考核,这是受访专家的共识。
田刚表示,在“揭榜挂帅”机制实施初期,什么是成功的、如何评判等很重要,“这是一种导向,对后续项目的实施和年轻人有较大影响。”
在田刚看来,要看项目的“成效”,解决问题的程度、是否有实质性的进展。
若“出师未捷”怎么办?
比如:华为公司全球技术合作副总裁艾超提到,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组织,必须追求效益。同一个技术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如果“揭榜挂帅”的最终研究成果比不上企业内部考虑了性能和成本因素的工程方案,或者科研人员的成果还暂时无法得到很好应用,企业落地成果的意义可能就会打折扣。
孙东明提出了一个思路,对于尤其是前沿性、“卡脖子”技术难题,需要企业进行转移转化,这个时候往往风险性较大,但一旦出了成果,效益也是最大的。政府部门可以参与进来作为保障,扶植“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这样“揭榜挂帅”的优势也更能充分发挥。
黄维表示,原有的评价制度不再完全适应于当代经济与科技进步,甚至让不少科研工作者在做研究的同时受经济、职称、晋升等方面问题的困扰。尽管原先的评价制度在很多场合已经显得固化,但完全否定论文、学历和奖项等事项的含金量也是不合理的。
“揭榜挂帅”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人员等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任何革新都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检验验证。”黄维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