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宏硕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2 9:09:37
选择字号:
做脚踏实地的“观星人”
——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副研究员康喆

 

康喆(左一)与同事进行望远镜终端设备研制测试试验。 长春人卫站供图

■邱宏硕

脚踏祖国大地,坚持“仰望星空”,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以下简称长春人卫站)副研究员康喆一直在做的事。

头顶的星空是他的初心,奋斗则是这位“80后”科研工作者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搞科研要敢啃“硬骨头”

2015年8月,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的康喆入职长春人卫站。

入职前,康喆专攻光电器件研究,入职后,他凭借着从小对天文的爱好、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迅速进入“角色”,“转轨”研究理论性更强的瞬变源天体。

在康喆眼中,从熟悉的领域投身全新的天文学研究是挑战,更是机遇。之前研究中积累的实践能力与天文学理论的碰撞,为他进一步拓展天文领域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激发出创新思路。

虽然“跨界”的决心易下,但要完成目标没有捷径,只能靠不懈努力。

在保证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康喆努力学习瞬变源天体的相关知识,加班加点,埋头系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用康喆的话说,搞科研要敢啃“硬骨头”。

为攻克瞬变源天体研究这个新领域,他定期向站里的老同志、国内外的业内专家多方请教,在学习交流中精进业务、激发思路。在不懈努力下,他终于有所收获。也正是那段时间的学习,让他对天文学领域基础理论和跨学科互动、多元创新的重要性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他将这些工作成果归功于与前辈们的交流。“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前辈们无私的‘传帮带’精神,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这笔精神财富最为珍贵。”康喆说。

一切为了开启“观星之路”

为了获得较好的观测条件,天文观测台站通常都选建在一些地广人稀、远离城市的地方。长春人卫站吉林天文观测基地就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较偏远的小绥河村南沟。

2016年,正是长春人卫站吉林天文观测基地建设的初创期,设备需要定期运行、调试,但由于研究室人员十分有限,每次只能留一人在基地值班。

荒山野岭中,值班人员只能与冷清的观测楼、冰冷的观测设备为伴,在整夜工作之后,还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有一次康喆值班,恰逢中秋佳节,偏赶上供电线路故障,原本准备好的冷冻水饺只好改为冷水泡面。

虽然基地的日子非常艰苦,但是康喆觉得,通过大家的努力让设备常规运转、开启观星之路,付出多少都值得。

脚踏实地不忘“仰望星空”

不论是搞科研还是承担其他工作,作为党员的康喆永远冲在最前面。

在抗击新冠疫情时,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报名加入省直机关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并因此获得长春分院“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以及“青年先锋”等称号。

未来,康喆计划通过对设备的合理规划、升级改造,将更多新技术引入瞬变源天体研究领域,以实现长春人卫站在实测天体物理领域的重大突破。

从跨专业、跨领域学习,到将天文与交叉学科融合,积极开展新型光电探测技术的研究,将其应用到瞬变源天体等目标的特性测量中,再到成为国家级项目负责人,康喆从未忘记初心。他的科研目标一直是头顶的那片“星海”。

“仰望星空,是一种追寻理想的姿态,而脚踏实地,则是实现理想必须走的路。若把仰望星空比作飞机起飞的方向,那么脚踏实地就是起飞的力量。”康喆如是说。

(作者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报》 (2022-03-02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