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
为培养碳中和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
|
“我们研究地球,就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
无论是科学研究、学校发展,还是参政议政,王焰新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
2021年5月20日,王焰新走进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马驿山矿区矿山修复项目工棚,将《学党史 悟思想 在绿色崛起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讲在绿水青山之间。高屋建瓴的理论宣讲、真切可感的矿区蝶变,让受众频频感叹很受教育、很受启发。这一报告,也荣获“中宣部基层优秀理论宣讲报告”。
“当前最大的实事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王焰新表示,要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绿色发展为最亮底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
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工程教研的王焰新,近年十分关注磷化工生产产生的磷石膏固废处理问题。因利用率偏低,随之而来的是磷石膏大规模堆放,并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
去年,王焰新和学校科研团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向有关部门提出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资金支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监督考核和强化宣传引导等建议,得到高度肯定。
“固废实际上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王焰新说,学校对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开展了系统研发工作。最近,学校正在研究将“加压水化法”生产无纸面无纤维高强磷石膏板的一系列专利技术采用开放许可的方式,无偿许可给相关磷化工企业使用,为解决磷石膏污染问题贡献地大智慧和地大力量。
在王焰新看来,高校就是要在涉及国家重大战略的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在推动可持续能源、深部高温地热能、深层卤水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成效明显。与此同时,学校“双碳”工作也亮点纷呈。
“今年全国两会,我准备带去一份关于《大力推动高校建设碳中和校园,培养创新型碳中和人才》的提案。”王焰新表示,这是聚焦国家宏观政策,立足学校特色优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
王焰新2014年提出建设生态型大学,去年提出编制碳中和校园规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直在不懈探索。
2021年4月,学校启动“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编制。5月,组织召开长江经济带“碳达峰”和“碳中和”研讨交流会,与企业合作成立长江流域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9月,启动筹建国家深部零碳资源技术创新中心。就在去年,学校未来城校区荣获“武汉市碳中和先锋示范创建单位”。
王焰新介绍,能源领域是“双碳”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城校区图书馆的空调系统,采用地源热泵新技术。按照每年使用6个月计算,可节约电能12万度。此外,未来城校区设置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经生态绿池循环处理后进行冲厕、绿化浇洒及道路冲洗,年节约水量15万立方米。
“高校是教育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同时,高校也是‘双碳’创新的最佳场景。高校环境育人是碳中和人才培养的最好模式。”王焰新建议,制定高等学校校园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鼓励高校将校园碳中和建设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并建立校园碳中和评价体系,让高校师生成为“双碳”的践行者。
(本报记者 张锐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魏海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