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2/10 20:42:59
选择字号:
第三期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签约
夯实京津冀基础研究协同创新“朋友圈”

 

京津冀三地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围绕“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学”等领域资助项目100余项,相关成果服务了雄安新区生态规划、京津城际铁路沿线典型沉降整治等。

——这是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交出的亮眼答卷。2月9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共同举办“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第三期)”视频签约会,宣布启动第三期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天津、河北科技管理部门的沟通,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层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搭建交流平台,探索长效合作机制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模式,加快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的一体化发展。”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表示。

创新基础研究资助模式

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多年来三地的科技主管部门积极探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模式,以发挥京津冀科技资源优势,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

2014年,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签署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并于次年启动了三地协同创新基础研究项目。

“作为三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京津冀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把目标明确定位为凝聚三地优势科技资源、合力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对的意义重大、急需合作的共性问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红表示。

根据协议,三地自然科学基金每年选定一个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对的意义重大、急需合作的共性问题,共同出资,由三地科研人员共同组成项目组申报立项。

此前,三地自然科学基金已相继组织实施了“南水北调对京津冀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京津冀一体化城际铁路系统发展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及关键技术”“精准医学研究”等多个专项。

2021年,京津冀自然科学基金则瞄准新形势新需求,围绕“数字经济”和“双碳行动”受理专项项目,单项支持力度60万元,项目执行期3年,要求京津冀三地合作开展联合研究。

目前,三地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的立项申报条件更加强调合作机制,申报项目将按照“五个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申请、统一评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的全面协同机制模式,历经形式审查、专家网络评审和会议答辩等评审过程。项目组必须由三地科研单位共同组成,非合作项目不再具有申报资格。

曾参与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评审的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于春水表示,专项评审不仅对项目本身严格把关,也更看重三地合作机制、项目负责人组织协同能力和组织保障机制,确保打好京津冀协同的“团体赛”。

服务京津冀发展所需

自2014年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启动以来,京津冀三地科技管理部门已先后签署了两期基础研究合作协议,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朋友圈”。

据介绍,三地已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围绕“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学”等领域资助项目100余项,部分项目成果已实现了应用。

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负责人代表、清华大学研究员王睿表示,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为三地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合作机遇,三地团队以项目合作为契机,共同开展高速公路智能建造与全生命期性能评价研究,项目成果有望服务于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实践。

三地合作开展的“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对华北白洋淀区面源污染输出强度与水环境响应机理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也已在雄安新区的生态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南水北调期间密云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动及响应激励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则在保护密云水库水源区水生态环境、实现密云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指导保护密云水库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保障首都居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曾参与项目验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新宜表示,这些项目着眼于南水北调对京津冀受水区生态环境、地下水恢复及典型区域生态社会效应的影响及调控研究,组织三地科研资源强强联合,从验收情况来看,各研究项目都达到了预期目标,部分还超出了预期目标,很多研究成果已得到切实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京津冀地面沉降区轨道交通服役状态致灾机理及对策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大张高铁、雅万高铁等工程沿线地面沉降预测、评估及工程设计,以及京津城际铁路沿线典型沉降段整治工程中。

在“精准医学”基础研究领域,三地的合作更紧密,立项也更严格。

“京津冀三地医学院校、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众多,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开展高水平医学研究、面向‘三北’乃至全国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任务,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河北省基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地专家携手,有望在精准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进三地科技创新融合交互

在刚刚签署的新一轮合作协议中,京津冀三地将继续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第三期基础研究合作开展。

根据协议,京津冀三地将继续深化协同,围绕重点领域和任务,采用统一组织、统一申请、统一评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的模式,深入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工作。

此外,三地将继续组织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搭建沟通合作平台,促进三地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继续推动基础数据、专家、政策信息等科技资源共享,鼓励三地团队搭建互联互通平台,建立基础研究合作长效机制。

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毛劲松表示,第三期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三地科技创新合作向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发展。“天津将以此为契机,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与北京、河北一起,共同探索基础研究合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共同推进三地科技创新工作的融合与交互,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河北省存在基础研究底子薄、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短板’,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的开展,对提升河北基础研究水平、培养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解决区域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河北省科技厅厅长龙奋杰表示,三地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体现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示范作用。

据悉,根据协议,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搭建基础研究交流平台,充分调动三地基础研究力量,针对共同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持续深入开展实质性基础研究合作,深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在三地的转化落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