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发布时间:2022/12/26 14:31:43
选择字号:
汪铭课题组发展细胞选择性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

CRISPR/Cas9是源自细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及基因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CRISPR/Cas9技术使用引导RNA(single-guide RNA,sgRNA)识别靶标基因,并招募Cas9核酸酶对基因组进行切割、编辑等操作。然而,由于sgRNA识别基因组存在非特异性结合作用,现有CRISPR/Cas9技术应用于基因编辑时存在一定的脱靶效应,且缺乏对疾病细胞的选择性,限制了其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在科技部、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汪铭课题组围绕可控及细胞选择性CRISPR/Cas9技术开展研究,发展了酶诱导的CRISPR系统(enzyme-inducible CRISPR, eiCRISPR),实现了细胞选择性基因编辑。eiCRISPR由三部分组成,包括Cas9核酸酶、自封闭失活的引导RNA(bsgRNA)以及化学修饰的脱氧核酶DNAzyme,其中DNAzyme可特异性降解bsgRNA的自封闭区进而激活CRISPR系统。为了实现可控及细胞选择性基因编辑,他们通过设计优化DNAzyme磷酸骨架的化学修饰,抑制了其降解bsgRNA自封闭区的能力。而外源性光信号、内源性化学微环境(如细胞内活性氧、NQO1酶)等可选择性触发化学修饰DNAzyme的脱笼反应,激活DNAzyme并降解bsgRNA的自封闭区,进而激活eiCRISPR系统。进一步,研究人员利用课题组发展的可降解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系统,实现了细胞及活体层次eiCRISPR的高效递送和在体激活。研究发现,eiCRISPR可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激活,并编辑、敲低人乳头瘤病毒18(HPV18)E6基因,从而用于潜在的肿瘤治疗。该方法为解决CRISPR/Cas9技术中面临的基因编辑脱靶效应以及缺乏疾病靶向性等挑战提供了新策略。该研究工作近期发表于J. Am. Chem. Soc. (2022, 144, 22272-22280),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蔡玮琦,通讯作者为汪铭研究员。

图. 酶促反应激活的细胞选择性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