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中国植物图谱》。南京林大供图
古语曰“动植皆文”,树木是记录时间的最好载体之一。走进南京林业大学刚扩建改造完成的树木标本馆,20余万棵“树”在这里静静地“栖息”,生命的荣枯在枝条或叶片上尽显端倪。这个始建于1915年的标本馆,经过百余年的沉淀,无论是藏品的珍稀度还是丰富度,在国内同类型大学博物馆中都独具特色。
于无声处述说百廿波澜
2021年12月,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备案登记为省级博物馆。在建设之初,该校就意在走特色化之路,坚持场馆建设与办学历史、专业所长相结合,打造有林科特色的博物馆集群。而树木标本馆是其中一个重要分馆。
树木标本馆长期作为该校相关学科教育的重要支撑,师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和形式。建馆历史可追溯至两大源头:一是始建于1915年的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简称“江苏一农”)林科标本室,后江苏一农并入国立中央大学,林科标本室也被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接收,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央大学森林系树木标本室。另一个主要源头是始建于1925年的原金陵大学林科树木标本室。
重修后的标本馆一角。南京林大供图
小小的标本室伴随着学校发展一路成长,是南林120年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如今,漫步在展馆中,从馆藏最早、采制于1912年江苏一农林科时期的标本,到原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还有武汉大学、湖北省立农学院、南昌大学,该校各个办学阶段的标本都能找得到。每一份标本上都有标签记录着采集地点、时间、采集人等信息,泛黄的纸张印证着标本馆悠久的历史,手写的字体彰显着记录人的匠心。
为了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好地保护、整理,2022年初,百廿校庆进入倒计时,该校博物馆联合生物与环境学院,将位于教学主楼五层的树木标本馆进行扩建翻修,并组建了一支校内外专家团队对展陈大纲进行反复论证。“我们希望打造的是一个通识教育和多维度公共文化空间合二为一的场所,真正成为所有参观者触碰自然脉搏、传播绿色思想、传承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平台。”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长黄红说。
馆藏不同历史时期的标本。南京林大供图
重修后的树木标本馆以绿色、土黄色等与自然主题相关的色彩作为主色调,呈现出天然的美感,反映出沧桑的自然历史变化和生物演化的庄重。场馆整体布局紧凑精致,在展陈内容上分树木有情、自树一帜、硕果璀璨和枝繁叶茂四个部分,充分展示了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和丰硕的成果。
扎根大地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
手拿放大镜在仔细观察叶片脉络的郑万钧,在一片葱茏中凝望微笑的陈嵘……在南林树木标本馆有专门一个展区致敬先贤,每个烫金的名字背后,都记录着一段扑向绿野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他们不仅是南林历史的重要奠基人,更是近现代中国林业的杰出开拓者。
在标本馆的一隅,一张泛黄的论文集封面并不起眼,但其中一篇文章的问世却被誉为“20世纪植物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这就是胡先骕、郑万钧1948年联合发表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编)》上的《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正是这篇文章向全世界宣告了活化石水杉的存在,标志着“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立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
除此之外,南林的先贤们在植物学领域还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标本馆里展出了1937年陈嵘编著的《中国树木分类学》,这是中国树木分类学奠基之作,近代第一部全面记载中国树木的专著。由郑万钧主编的《中国植物志》第七卷中将全球裸子植物划分为4纲9目12科71属,正式建立了郑氏裸子植物分类系统……
在那个极端困难、简陋乃至险恶的条件下,一批致力于“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的南林先贤云集于此,他们不仅执掌教鞭、兴办林学,敲响了中国林业建设的“林钟”,更无数次跋涉和劳作于山野之间,进行植物特性勘察与标本采集,捧出了一批坚实的成果,显示出植物学在中国最初的生命力。
先贤们的精神为后辈南林人传承与发扬。今天,标本馆里展出的木犀属植物栽培品种国际登录权威证书,这是由郑万钧的学生、生物与环境学院向其柏教授团队经过多年努力获得的。该团队创建了桂花品种分类新体系,查清木犀属植物资源及桂花品种资源的“家底”,标志着南林木犀属植物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馆内还悬挂着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樱花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铜牌。一大批南林科研工作者传承爱国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孜孜以求、躬耕不辍,为推动中国植物学学科繁荣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赋予高校博物馆更多教育内涵
植物标本作为重要的科学资料,其所含的信息在人们认识了解自然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改造后的树木标本馆作为该校一个实物史料教学平台,已成为相关学院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
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们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让这些沉睡的资料重新鲜活起来,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像《植物分类研究法》这门课涉及了比较多的系统分类和命名法规简介,如果仅在课堂上讲解,同学们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生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段一凡教授表示,“通过‘沉浸式’的参观学习,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更对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学科传承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
同时,为了赋予树木标本馆更多的教育功能和使命担当,该校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校内外公开预约参观方式,设置标本制作互动体验区,组建师生义务讲解队伍,并与该校的“IP”结合定制文创产品等。
“我们希望它不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标本馆而存在,还要成为教学的场所、育人的空间,成为南林文化建设的新引擎、思政工作的新阵地、对外交流展示的新平台。”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晓琴说。今年,该校将继续加强与推进博物馆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面向中小学生、青年人、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群体,与社区、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开放合作,通过主题性展览、科学普及、文化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满足公众对博物馆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融入城市文化价值共创网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