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24 14:00:33
选择字号:
李德生:勤奋为钥,探“油里乾坤”

李德生 资料图

“你先去西北,明年我就过来,到时候我们把家安顿在玉门。”1945年,李德生大学毕业后前往西北工作时,大学女友朱琪昌说。眨眼间,他进入这个找油的行当已经77年。

今年10月,李德生迎来期颐之年。回顾百年人生,玉门、大庆、延长、胜利、大港、华北、辽河、新疆……中国几乎每一个大油田,都留下他的脚印。

在寻找油气这条人生道路上,李德生一生揽获国内外各类奖项无数。其中包括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两次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世界上有一些天才。但我认为自己不是天才。”在李德生的字典里,解开“油里乾坤”的钥匙唯有“勤奋”。

从上海滩到戈壁滩

1922年10月17日,李德生出生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是在社会动乱和日本侵略中国的环境中度过的。

“不能当亡国奴!”看到上海沦陷,李德生暗自发誓。

1938年,李德生刚读完初中,被迫告别亲人,穿越日寇封锁的钱塘江,辗转浙江丽水,以沦陷区学生的身份入读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中。1941年,他高中毕业后赶赴湖南衡阳,参加多所大学联合招生的自主招考,被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录取。

由于家境贫困,四年大学学习期间李德生一直靠战区学生贷金维持生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他总是如饥似渴地聆听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李四光等地质学前辈的教诲。

大学期间的一件小事,让李德生下定了找油的决心。

当时,日军占领了中国半壁江山,抗日后方汽油和柴油奇缺。从从学校所在郊区通往重庆市区的校车,大都用木炭炉产生的煤气作燃料行驶,有时用桐油、茶油、菜子油等植物油炼制的柴油作燃料。“用这种油发动汽车速度非常慢,走走停停,一个小时的车程通常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李德生曾回忆。

这对他触动很大:没有石油,飞机、坦克、汽车就是一堆废铁,也就没有化纤、化肥等化工产品。彼时,国内的石油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可谓“一滴汽油一滴血”。李德生为此将经济地质学作为专业方向,为国家勘探开发石油出一份力。

1945年,李德生毕业前夕,玉门油矿矿长严爽到重庆中央大学“招兵买马”,表示“只要是中央大学的毕业生,来者不拒”。由于玉门条件艰苦,在地质系的十几名毕业生中,只有3人报了名。李德生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当时中国为数极少的地球科学科研人员之一,23岁的李德生随后爬上了一辆装满物资的卡车,一路前往玉门,踏上为祖国寻油找气的人生之旅。

来到玉门后,李德生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带领下,成为中国第一支重力勘探队队员。在风沙遮眼的戈壁滩,书生们学会了骑马、骑驴,甚至骑骆驼。为了找油,他们曾走过河西走廊的广大地区,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进行重磁力勘探。

1946年,李德生转赴上海,先后前往台湾、江苏等地进行重磁力勘探详查;1950年调任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丰富的实践经历使他在技能上迅速成长,逐渐成为石油地质领域的行家里手。

1954年9月,32岁的李德生重回玉门,任玉门矿务局总地质师。在他的带领下,玉门相继发现白杨河、鸭儿峡等5个油田,并在1958年使原油产量从最初的7万吨成功突破到100万吨,建成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半个世纪后,李德生被授予70年来唯一的“玉门油田开发建设功勋地质师”荣誉证书,以表彰他在玉门油田开发建设中的卓越贡献。

在戈壁滩学会骑马的青年李德生(右一)与同行者 资料图

转战南北展峥嵘

在李德生从重庆去玉门那天,大学女友朱琪昌前来送行。后来,她果然也来了玉门,成了他的妻子,做油层物理方面的实验室工作。

家,是安顿下来了,李德生的走南闯北的脚步几十年间却从未停下来。

甘肃、上海、陕北、四川、黑龙江、山东、天津、河北、辽宁、河南……他经常用木板钉几个箱子,拖着行李就出发了。除了大女儿李允晨,李德生的三个儿女都出生在油田,他们的名字也打上了父亲工作历程的烙印:李肃(甘肃)、李玉(玉门)、李延(延长)。

转战南北半个世纪,李德生的找油生涯中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人生的险峰,也有低谷。

作为大庆油田的发现者之一,李德生赢得了“三点定乾坤”的美誉。

大庆石油会战前夕,摆脱“洋油”,生产出自己的工业血液,成为压在国家领导人心头的一块巨石。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肩扛重任,心急如焚。川中石油会战的经验教训,让他对松辽盆地地下油藏的勘探开发慎之又慎。当问及李德生时,他丝毫没有因川中会战时大胆表达意见受到批评而不敢言语,根据地震构造图和沉积相的研究,以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3个构造高点圈了一面积,回答说:“大庆长垣北部构造面积大,近物源,储层厚度可能增大,可以向大庆长垣北部甩开勘探。”

通过在这三个高点部署井位,证实了大庆长垣巨型油田。

1964年,大庆油田实现开发面积内原油年产量500万吨,我国实现石油基本自给。1976年大庆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原油年产量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我国彻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82年,“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德生等23位地球科学工作者分享了这一荣誉。1985年,李德生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64年,胜利石油会战打响。时任胜利油田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室主任的李德生马不停蹄,和同事们日夜攻坚,在短时间内确定了地下复杂的断层系统,为会战胜利打下坚实基础。同年年底,胜坨油田横空出世,成为胜利油田第一个主力油田。

此后,李德生又先后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担任渤海湾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1976年辽河发现西斜坡大油田,李德生被派往辽河曙光油田会战前线;后又前往中原油田,参加科技攻关会战……新中国诞生以来,他先后参加了八次重大石油会战。

在这期间,李德生足迹遍历渤海湾盆地陆上和海上的主要油田,参与总结出渤海湾盆地主要复式油气藏模式及滚动勘探开发的方案,推动渤海湾盆地原油年产量达到5000万吨至6000万吨,建成我国东部第二个重要的石油产区。198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

大量的资料数据成为李德生不断创新技术、攻克难题的关键支撑。70多年来,他的工作记录本累计有数百本之多。他不止一次向身边人说:“博闻强识,才能推陈出新。”

李德生与妻子朱琪昌 资料图

“作科学研究工作务必勤奋”

“作科学研究工作务必勤奋、诚信、求真务实。”在11月13日举行的李德生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即百岁诞辰纪念活动上,期颐之年的李德生在回顾百年人生时嘱咐后辈学者。

他要求自己随时处理好两个关系: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在他看来,先要有深入的实践,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符合规律的理论;先要学习前人的成果和经验,加以总结,上升和突破,才能有自己的创新。

1978年8月起,李德生担任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他十分重视对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研究。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大量的一手数据,他提出我国含油气盆地3种基本类型的分类方案;在渤海湾盆地研究中,又提出了“渤海地幔柱”的概念,并将盆地内数以百计的构造带划分为六种复式油气藏模式,应用到勘探开发工作中。2010年,因他在“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众多的创新成就让李德生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委。1994年8月,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李德生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这是亚洲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石油地质学家。

“作为一个曾在旧社会生活工作过的知识分子,我遇到过种种困难,也被迫中断过自己的研究工作,但始终没有动摇为国家寻找和开发更多的油气田、自力更生建设我国强大石油工业的决心。”李德生曾如是说。

90岁前,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凛冽的冬季,他都坚持上下班。

今年,百岁之龄的他还和李伯华在《地学前缘》发表论文,探讨双碳背景下石油地质学的理论创新与新时代能源发展多元化。其中,他认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21世纪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担任能源家族中的重要角色。我国石油工业要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自主创新,达到增油与减排的双重目的,同时探索光、水、风以及氢能等多元化能源发展之路。

回望来路,从上海滩到戈壁滩,距离李德生踏上西行找油之旅,已有77个年头。他先后出版过中文专著10本,英文专著2本,在国内外地质、地球物理、油气田开发刊物上发表文章140多篇,为国家培养了20多名石油地质领域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因他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11月13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授予李德生“石油科学家楷模”荣誉称号。

在学生和同事们的眼里,老师是一位谦逊、谦和的人。尽管在石油地质方面的造诣已享誉海内外,但在与人交流专业方面的学术问题时,他总是听别人讲的多,自己说得少;他从不对任何人生过气或动过怒,即便是平常讨论问题时也从未命令或指示;每次有人来访,对初次见面的人,他都在他的本子上记下来人的姓名,包括随行的摄影师、工作人员,工作完成后,不忘表示感谢。

生活中的李德生也是一个节俭的人。一次,老伴朱琪昌在超市给他买了双100多块的皮鞋,他觉得贵了,非要让退回去。在李伯华的记忆里,老师在办公室常年穿一件灰色夹克衫,袖口都磨坏了,衣服上还有些星星点点洗不掉的墨迹。但他却慷慨解囊,偷偷通过邮局给青年学子们邮寄学费。李伯华一次无意中看到他的笔记本中的一沓收据才得知。

在百岁诞辰纪念活动上,李德生寄语年轻人要立志敬业,也要爱惜身体。

他说,自己年轻时体格很普通,在野外工作,经常头痛、脚痛,吃一、两片止痛药。他的百岁秘诀是:不抽烟,不喝酒;吃饭七、八成饱;坚持锻炼;坚持每天读书读报,养成学习、思考、写作的习惯。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