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亚雄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16 10:00:02
选择字号:
一百颗卫星背后的故事

 

11月15日,璀璨火焰划破苍穹,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3星送入太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而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509所(以下简称“509所”)而言,这颗星还有一个特殊意义——这是该所研制发射的第100颗卫星,见证了从昔日“上海卫星零起步”到今天“百星耀浦江”的奋斗历程。

而从零到百,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

为国铸就璀璨群星

开启气象卫星“风云纪元

1969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上海下达了研制技术试验卫星和气象卫星的要求。1969年12月8日,上海市组织召开工程动员大会,长空一号卫星作为1970年1号任务正式开始工程研制,509所的前身上海汽轮机厂七〇一车间承担抓总工作,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卫星研制基地由此开端。

1975年7月,期待已久的成功终于来临。长空一号成为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三颗卫星,也是我国首颗飞行成功的三轴稳定卫星。上海卫星事业也完成了艰辛起步。

1977年11月,我国气象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方案论证会“7711会议”把我国第一代低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正式开启气象卫星的“风云纪元”。

进入20世纪80年代,509所全面转入气象卫星的研制,完成了由科学试验卫星向业务应用卫星的跨越,成为我国气象卫星的摇篮。

1988年,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此后又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一号卫星。1999年5月10日,风云一号C星成功发射,在轨表现出色,被国人誉为“争气星”。这是我国第一颗业务应用气象卫星,也是国内寿命最长的在轨遥感卫星之一。

在进行低轨气象卫星研制的同时,509所并行开始高轨气象卫星研制。1997年,高轨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星成功发射,紧随其后又发射了风云二号B星。两星虽未能实现业务化应用,但为后续卫星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同时拥有低轨和高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2004年至2018年,我国先后成功发射6颗风云二号卫星。与此同时,509所瞄准微波遥感卫星开展技术攻关,推进我国对地观测系统进入全新阶段。

2006年,遥感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微波遥感卫星先河,首次实现了我国全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研制中等分辨率微波遥感卫星的国家。此后,509所又研制发射了30余颗微波遥感卫星,使其分辨率提升到亚米级,在我国应急救灾、海洋观测、农林业监测、地球测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上海卫星事业已进入每年至少发射一颗新型号卫星的高速发展阶段,研制了众多技术领先或是填补领域空白的卫星:

风云四号卫星在国际首次实现了高轨大气垂直探测和250米分辨率定量遥感;高光谱观测卫星开创了我国高光谱观测新时代;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填补了国际激光大气遥感空白;陆地探测一号01组双星构建了全球首个L波段分布式SAR测绘双星星座;浦江一号卫星首次以上海地域元素命名;“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实现了我国空间探测从月球到火星的跨越;“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开启了我国“探日时代”……

创新驱动立潮头

精准绘就秀美山河

从0到100,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100星的研制发射,也不是简单的数字重复。靠着一步一个脚印,509所研制发射的卫星坚持一颗星一个跨越,实现了从低轨到高轨、从近地到行星际、从科学试验到业务应用、从单星到多星多轨协同组网、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卫星综合效能和技术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509所也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工业大奖、中国专利金奖等国家级科技奖项。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509所敢于瞄准全新领域填补应用空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国际首次实现全球二氧化碳柱浓度高精度全天时探测和主被动结合近地面细颗粒物探测,为我国“双碳”战略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提供高精度遥感数据支撑,填补了国际激光大气遥感空白,显著提高我国在大气遥感及激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陆地探测一号01组双星搭载了先进的L波段多通道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载荷,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能在千里之外的太空实现毫米级的地表形变测量精度,以更多彩的方式描绘秀美山河。

在科学探测方面,509所长期坚持开展基础技术攻关。“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攻克了火星制动捕获、长期自主管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地火间的超远距离测控通信,填补了我国在深空探测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保证了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的圆满成功。“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首次在轨应用磁浮技术,突破了“动静隔离非接触”式卫星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验证了卫星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控制指标,确保了相关任务的顺利进行。

回首百星奋斗路,而今扬帆再启航。509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下一个百星的新起点,509所将持续攻关关键技术,大幅提高卫星综合性能——

在气象卫星领域,全力推进风云五号、风云六号卫星论证实施,加速构建第三代风云气象体系,满足全球气象灾害快速精细监测以及多尺度精准气象预报预测需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在行星探测领域,立足行星探测重大工程,推动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等各项任务论证及实施,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北京11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张亚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