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15 14:01:28
选择字号:
訾云龙入选“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教授訾云龙。卢梦舟 供图

11月14日,2022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者正式发布。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副教授訾云龙入选并获得“先锋者”称号。据悉,訾云龙曾获得2021年度的“纳米能源奖”,并于近期入选了斯坦福大学评出的“2021年度世界前2%科学家”。

对于获奖,訾云龙表示既高兴又欣慰。“荣誉也好,得奖也罢,还是要专注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但他希望无论面对困难还是荣誉,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据悉,此次訾云龙获奖的理由是:他开创了高性能的摩擦电自供能器件。

訾云龙,专注于摩擦起电放电、摩擦纳米发电机、无线传感、自供能系统相关的研究,是设计高效摩擦电自供能器件的先锋之一。他于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任助理教授,组建微纳能源与智能系统实验室。2022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在万物互联的工业4.0时代,物联网传感器设备无处不在。然而传统的电池或有线的供电方式,极大程度的限制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因而催生出对“能量采集”的需求。

訾云龙通过耦合摩擦起电和光电子,展示了“摩擦光子学”的概念。他设计了一个指甲大小的自供电无线感应电子贴纸,可以在不使用电池或电线的情况下实现长达 30 米的信号传输。他还制定了实现高效能量收集的高性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设计策略,并在输出电荷密度、能量密度和峰值功率密度方面创造了多项新纪录。

訾云龙介绍,摩擦电比传统电磁感应发电的优势在于,不需要累赘、大型的磁铁设备。因此,除了对物联网设备供电以外,摩擦电在需要微型设备的场景,如医疗等领域也展现了潜在的优势:一些植入人体的微型器械普遍面临充电不便的问题,如果相关科学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病人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超声波就可以给体内的设备充电。

除了对摩擦电展开基础研究之外,訾云龙的研究还涵盖对自供能的无线传感方式、摩擦发光等方向的研究。“科学研究想要真正解决问题,都需要多个学科的配合。”訾云龙说。

据他介绍,摩擦电的能量密度提升的问题,落实下来就是介电材料能够临时存储多少能量,这涉及到的就是材料学科,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物理问题。而在传统的学科架构下,实验室等科研设施往往归属于特定的学院和学系,跨学科研究往往受限。这也是訾云龙选择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原因之一。

目前,訾云龙课题组正在招聘博士生,他欢迎有自驱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理工科背景学生的加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