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在青岛,有一位“石老人”,它整日以手托腮,注目凝神。每天晨起,它迎旭日;每日暮至,它送晚霞。伴着潮起潮落,“石老人”历尽沧海桑田,静坐在青岛前海的碧波中,守候落日与黎明。
“石老人”是位于青岛市石老人海水浴场的一块海蚀石,青岛的知名景点,至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10月的一场台风,历经多少风雨沧桑的“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竟自然坍塌。随后,相关专家赶赴现场,对“石老人”海蚀柱采取了临时性保护措施。
从海岬到海蚀柱,“石老人”日月变迁
相传,石老人原是一个善良的渔民,与聪明美丽的女儿相依为命。不料有一天,女儿被龙太子抢进龙宫,老人日夜在海边呼唤。龙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父女俩只能隔海相望,永难相聚。
早在唐代,《酉阳杂俎》一书中就有描述石老人的记载,其中说“海上有石人,长一丈五尺,六十围。昔秦始皇遣此石人追劳山不得,遂立于此。”后来唐代文献把石头记载成石人,并且立于劳山(崂山)附近,指的就是今天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的那块海蚀石。
中国海洋大学海气学院青年教师王楠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在地质史上,石老人原是一块伸进大海中的尖形的陆地,称为岬角。在青岛海岸的许多岬角中,只有这里组成岬角的岩石与他处不同,是由火山岩构成的。
“这种火山岩浸在海中,经受风吹浪打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经海浪的精心雕琢,岩石千疮百孔,嶙峋多姿。由于岬角突入海中,使海浪运动受阻,海浪在岬角处折射,产生能量聚集,对岩石产生了强大的冲压力,天长日久,便把这些石缝、石孔掏成了石洞。”王楠指着曾经的石老人照片说。
也就是说,当海浪从两侧冲击突出的岬角时,便会渐渐地形成海蚀洞穴,使海水连通,进而成为大小不一的海蚀拱桥或象鼻子洞;当孔径随海浪冲击不断加大到一定程度时,“拱桥”顶端或“象鼻”处便会支撑不住而塌落下来,形成海蚀柱。这就是岬角后退残留在海滩上的耸立柱体,也就是石老人的真正“身世”。
而海石柱的基部,还在接受着海洋动力的作用,发生着一些分化和裂解,最终,海峡消失,只留下了下面的海蚀平台以及后岸的海石悬崖。
王楠表示,从时间尺度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石老人的形成过程都是以一个地质纪年单位来计算的。海石崖作为火成岩地貌形成海蚀柱可能需要百万年甚至千万年的时间。海蚀柱受到海浪的强度不同,各个地区的温度的差异不同,在地球的不同的区域海浪速度也不一样,但形成的时间都同样漫长。
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崂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并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且形成了今日的形状。站在石老人海滩,从西北方向望去,这块海中奇石极像一位老人,惟妙惟肖。
人为“减肥”?“石老人”追本溯源
大概10年之前,青岛市曾组织专家对石老人进行勘测,当时已经明显出现了落石的现象,会感觉到“石老人”海蚀柱在不断地“变瘦”。从当时勘测的数据层面,石老人的尺寸确实在逐年减小,孔隙度越来越高,石体的空隙数量也越来越多。
“从自然的角度,石老人海蚀柱景观在海水中浸泡时间长,受海浪冲刷的影响越来越大。除此之外,石体经过风化作用自然形成裂隙。海水填充在空隙中,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体积发生变化,会对岩石形成挤压作用,使裂缝逐渐增大、增多,加快了岩石的崩解。”王楠说。
大自然因素使石老人变“老”外,还存有“人为攀爬”的不雅镜头。过去,在石老人的基底有许多铆钉嵌入的痕迹,类似的痕迹很有可能是船在靠岸时人为在地面嵌入铆钉,方便牵拉纤绳,固定船只。除此之外,曾有新闻多次报道过游人攀爬岩体,导致落石的情况,这样的行为同样会加快岩石的裂解。
世界上著名的海蚀景观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人类因素的影响。马耳他小岛戈佐岛的西北海岸的“蓝窗”、澳大利亚大洋路的“十二使徒”、太平洋上的达尔文石柱等类似的景点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参观打卡,“石老人”离海岸的距离较近,受到人为的影响相比其他景观程度更深。
加紧守护或听其自然,“石老人”何去何从
青岛著名文史学者、堪称“青岛文史的活字典”的鲁海先生在世时曾说,石老人是大自然赐给青岛的一件礼物,作为青岛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已经成为城市名片。青岛海蚀柱本身并不多,像石老人这样中间有洞、富含人文色彩的更少。
王楠认为,石老人这样的海石崖离海岸带非常近,又离青岛的城市发达区域较近。具有相对有利的维护条件。“是否需要维护”不只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取决于“石老人”自身的价值以及维护成本。
国外的海蚀柱景点大多处于原始的自然环境中,但是石老人相比其他海蚀柱有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对于城市景观、城市发展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对城市的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从认人为影响层面,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限制游客攀爬的行为,派专人维护;从岩石结构本身出发,对于现在已经孔隙比较大的岩石缝隙,进行灌浆尽量减少海水倒灌,也可以减缓它的崩解。
王楠进一步阐释,风化作用无法消减,但现代技术可以减少海浪对岩体的冲刷,在“石老人”的基座周围形成保护,提前消浪,让波浪提前破碎。不过这样的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在低潮时,水下的消浪措施会露出,需要以石体的美观作为代价。所有的维护措施只能延缓崩解的速度,而不能阻止消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必然。
王楠建议,可从人文的角度续写、改写石老人的传说,为石老人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近日,青岛市公布《崂山区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记者从《方案》中获悉,青岛崂山区计划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石老人遗迹文化展示馆,为“石老人”的“新生”赋能。
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或许,千年之后,石老人在一个雷雨夜等到女儿一起回家,恰好被我们这一代人见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