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晖 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0/24 11:04:14
选择字号:
天大园里那位培养大师的大师走了

 

“本科教育是培养出新大师的关键!”天津大学校园里有一位培养大师的大师——中科院院士,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天津大学教授彭一刚。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两位院士——工程院院士崔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段进;四位“全国工程勘探设计大师”——崔愷、周恺、李兴钢和张鹏举。1953年至今,彭先生究竟培养了多少学生已经无从计算了,但每一个师从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对建筑学、对建筑教育的热爱与赤诚。

彭一刚 天津大学供图

2022年10月23日清晨,天大先生彭一刚在家人与学生的陪伴下安详地走了,享年90岁。那个每到期末评图,就会悄悄到设计教室看图的老先生走了。

为创造美丽新世界播种

彭先生一生致力于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份追求美、创造美的热忱与生俱来。

彭一刚,1932年出生于安徽安庆市。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分与动手能力。小学时,无师自通,根据书上看来的图片用马粪纸做了一门大炮,中学时用铅铸造了一艘P40型小飞机模型,临摹画像、绘制地图也都是手到擒来。高中对内燃机充满了好奇,买书自学,物理老师评价:研究得很深。

考大学,既喜欢机械又喜欢绘画的彭一刚,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报考了北方交通大学建筑工程系(后并入天津大学)。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系学生。那时天津大学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八里台校区的建设,彭一刚等几位业务能力强的学生被选出来参加建设,天津大学主楼的第九教学楼,这栋恢弘建筑的中央部分的屋顶就是由他设计和添加的。

新中国百废待兴,太需要建设者了。这次经历,让彭一刚决定留校任教,做播火者,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建筑师。1953年4月彭一刚提前毕业,到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任教,这一干就将近70年,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中青年建筑师和建筑学优秀教师。他们在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理论研究方面业绩斐然;他们给中国的建筑创作带来了繁荣;他们为中国的城乡建设作出了贡献。

桃李满天下,高足出精英。学生是彭先生最满意的作品。2007年评全球十大华人青年建筑师,天大独占五席。2008年奥运会,天津大学校友在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会师”,崔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总指挥)、李兴钢(国家体育场——“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赵小钧(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等十余位领军人物均为天津大学毕业生。崔愷、段进、周恺、李兴钢、付绍辉……这些建筑界闪亮的名字,都是彭一刚的学生。

为培养大师夯实基础

2021年11月20日,一条“准90后院士的设计手稿堪称艺术品“的微博冲上热搜。这位冲上热搜的院士就是彭一刚先生。年近鲐背,手绘设计图纸。建筑学院的老师无意中把先生画图的照片和手绘图发到朋友圈就冲上了热搜。

那四张图是天大新校区太雷广场的景观设计初样。其中那张带人像雕塑的是20日早上,先生仅用两个小时就画完的。可见功底深厚。这份手绘功力他也传给了自己的学生。

彭一刚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锻炼和培养,坚持对年轻人要 “从头培养”。培养的秘诀是“身教”。他对学生动手绘图的基本功要求很高,经常会从方案的构思开始,一步一步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修改方案设计,手把手地给学生改图,锻炼他们的设计能力。“先要正己,而后才能正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老师基础扎实,学生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2020年年底,建筑届朋友圈被一张照片刷屏,——彭一刚和他的弟子崔恺、周恺、李兴钢三位建筑设计大师一起商讨设计天津大学新校区张太雷广场及其雕像事宜。89岁的彭先生在给三个“大师”弟子改图。

“电脑可以帮助我们表现很多视觉形象,但是一名优秀建筑师最原始的想象,还是要手头功夫去激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外一些著名建筑大师所作的一些方案构思草图来印证——虽然仅仅是草草的几笔,便可以看出其缜密的思维和深厚的功力。”彭一刚说。

博士生李伟曾感慨道:“每次去先生家,总是能碰到先生在一丝不苟地伏案工作,逢年过节也不例外。每当先生创作了新的作品,他总是兴奋地拿出图纸与大家分享,征求大家的意见,可以看得出,先生是把他人生的喜、怒、哀、乐全部融进了他毕生追求的建筑创作中。”

彭一刚培养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设计构思有创意、很有创新思维;二是学生们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手绘画面非常好看。这两个特点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必要条件。

做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者

彭一刚先生著作等身,多部著作荣获国家级图书大奖,其中《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著作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一次次再版,把中国建筑之美讲给世界。“

《建筑空间组合论》简直是我建筑启蒙,伴随一生的存在。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我唯一认真看完的建筑书。

先生可谓是每位建筑学子在建筑道路上的启明灯。

……

先生千古的消息传开后建筑界一片怀念。

潜心于建筑理论的研究工作和建筑创作实践活动,彭一刚先生对于很多中国建筑师来说是灯塔一般的存在。伦敦中国城、山东省平度市公园、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彭一刚众多建筑作品已经成为城市一景,他的手绘功底深厚,手绘效果图细腻写实,能秒杀电脑。作为建筑学家,彭一刚主要从事建筑美学及空间构图理论、建筑设计方法论、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渗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美学思想,又紧密联系中国当前的建筑创作实践。他在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及建筑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先后获建筑界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和中国建筑教育奖。 2019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勘察设计行业杰出人物称号。

“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经常和彭先生一起出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我们是读着您的书成长的’感激与赞誉之声。彭先生写的几本书,都可称得上是经典,而经典的背后,是他扎实的功底和辛勤的研究。写作《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不谈别的仅是里面的插图,据他在序中自述,几乎全是他现场步测得到的一手资料。扪心自问,如今的建筑界,有几人可将学问做到如此?” “鸟巢”设计的中方主持人李兴钢讲。

走在天津大学校园,经常能和彭先生对话。他为天大设计的建筑作品述说着他对中国建筑之美的领悟。

天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求是亭在中国古典亭子基础上简化而成,采用水泥灰瓦,粗壮质朴,与周围十分协调。几代学子在亭中伴朝阳晨读,傍晚信步其间,观秋水共长天一色,赏落霞与夕阳共燃。

“亭”是典型的中国建筑,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亭”本是雕梁画栋的,代表着秀美。“我设计时没用一块琉璃瓦,而是用小青瓦替代,传统红木头柱子换成了粗壮的水泥方柱子,上翘的‘飞檐’变为‘平檐’, 也没有用椽子彩画。没有必要完全模仿古建筑做仿古建筑,设计时要考虑与历史背景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小亭子构造简单,主体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屋顶还是做了一点儿曲线,这是从传统建筑上吸取来的。小亭子的瓦片甚至是从一幢教学楼检修时拆下来的旧瓦”。彭一刚觉得,传统的北方园林风格与整体校园环境不搭调,设计了一座“质朴”的小亭子与周边建筑和湖岸景色融为一体。

天大最美的中式建筑——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天大标志性建筑——九楼,天大最美中轴线,太雷广场、求是亭……在这些校园建筑中,彭先生把对中华传统建筑美学的领悟,通过建筑实践告诉每个经过的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