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盖伦 来源: 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22/10/22 9:36:40
选择字号:
协同发展 汇聚教育、科技、人才的强大合力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辟一章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多位代表、专家表示,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一体化部署,三者被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充分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总要求,启发我们要不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三项重要事业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汇聚成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强大合力。

以全局视野推动科教改革发展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总是与世界人才中心的转移、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相生相伴。”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代表表示,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认识,为新征程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如何领命先行、建功立业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重要路径。

吴伟表示,近年来国家持续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蓄积战略人才力量。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等重大举措不断落地,已明显体现出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基本理念。

他细数这些年来的一系列动作:面向生命健康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需求,教育部遴选布局了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围绕关键领域重大创新需求,“双一流”建设提出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这些重大举措的核心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应用需求为牵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我国科教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吴伟说。

大国发展史表明,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三者的协同配合对提升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吴伟指出,深层次来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科技活动产出创新成果,人才工作蓄积创新智力,本质上都为“创新是第一动力”服务,并可以形成高效循环。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的历史节点,党以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来谋划、推动科教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汇聚全球高水平科教资源,着力形成国际创新竞争力优势,必将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根基。”吴伟表示。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全链条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裴云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第一资源,教育则是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源泉。“拔尖创新人才与关键核心技术一样是买不来的,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我们鼓励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但根本上要靠我国自主培养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

在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适合其发展的环境。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高政长期关注基础教育。他表示,近几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也在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条件。“双减”让孩子从题海战术中解脱,给他们创新思维以成长的空间,也有利于更加公正科学地选拔真正有创新天赋的人。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是重点。

在高等教育阶段,裴云龙指出,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承载体,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着力点。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代表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应心怀“国之大者”,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自主培养的人才,如何留得住,用得好?多位专家指出,拔尖创新人才进入科研领域后,同样需要能激发创新活力的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评价体系。

裴云龙指出,高校应注重考察人才的创新潜力与科学家精神,建立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勇于探索与崇尚原创的人才招聘与选拔制度,降低年轻科研人员更换工作单位的机会成本,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