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佳欣 来源: 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22/10/16 10:53:08
选择字号:
在华外专点赞中国科技创新成就

◎实习记者 张佳欣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始终把国际科技合作作为推动科技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

十年间,我国吸引一批又一批科技领域的外国专家来华工作,他们在诸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参与中国科技创新的建设,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感受着中国发展的脉搏。在此过程中,他们见证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外国专家如此青睐中国?又是什么让他们愿意择“华”而居?他们又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成就?活跃于不同科技领域的在华外专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生态建设领先世界

教育进步利好他国

现任雄安新区管委会高级顾问的芬兰著名建筑师帕特里克·艾瑞克森是绿色和智慧城市发展方面的专家,他为能为中国的生态城市发展作出贡献而感到自豪。他联合主持的项目,如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北京门头沟生态谷、昆明呈贡新区等,都入选了《中国最著名的八大生态城项目》榜单。

关于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他对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方式表示赞赏。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国,这为替代能源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他同时强调,中国正走在生态发展的正确道路上,在发展生态城市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同样在华工作的甘肃政法大学丝路法学院教授奥莉娅于2015年与敦煌这座城市结缘。带着对丝路的热爱,她将青春与热血投入到敦煌学中,成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者。

在采访中,她盛赞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她认为,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是保护莫高窟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奥莉娅认为,中国的教育质量一直在不断提高,如高校兴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网络学习平台等。这些中国教育的进步给世界带来良好经验,尤其是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改善教育条件提供高技术支持。

人才发展环境良好

青年贤才安身安业

作为一名地质学家,马晓丽博士自2010年起成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一名外籍专家。她从事青藏高原活动构造研究近20年,尽管在野外进行地质考察是非常艰苦和具有挑战性的,但马晓丽并不认为女性从事该领域的工作具有劣势。马晓丽表示,当技能水平无差别时,在人才招聘和获取研究资金方面,女性与男性具有同样的机会。

她还表示,中国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更多女性从事科学研究。“我认为,中国鼓励更多的女性研究人员申请项目,因此实际上,女性在中国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她总结道。

在比利时根特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客座教授菲利普·德·玛耶尔的努力下,2016年,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比利时根特大学成立了中国—比利时地理信息联合实验室。

玛耶尔和他的中国同行认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作者撰写的论文是中国科技水平提高的一个指标。

玛耶尔尤其关注年轻研究人员的成长。他赞赏中国在培养学术人才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充足的资金保障,联合实验室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科创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盖茨基金会农业发展代理主任伊诺克·奇卡瓦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40年来在农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引人瞩目、经验值得推广。他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农业研发和推广体系,认为其对于农业提质增效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非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开展有关国际合作项目将有利于帮助非洲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今年“七一”前夕,孟加拉国记者哈桑发表了有关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文章。他认为,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中国在社会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实现了全方位发展,最显著的是中国已经迈入科学技术强国之列。他重点阐述了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和人工智能产业取得的成就。

哈桑在文中写道,中国的探月计划是其多元化和惊人发展的缩影。随着嫦娥五号顺利归来,中国成为第3个从月球取样的国家。中国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载人登月。他还提到,火星上也有了中国探测器的“足迹”,中国将对这颗红色星球进行深入研究。

他表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巨大。截至2021年,人工智能市场价值约为1500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00亿元。

哈桑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而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没有中国共产,就没有中国发展的巨大飞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