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婷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2/10/14 19:33:33
选择字号:
对话26年手写板书的教授: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都在我脑海里

 

一位头发已灰白的男教授,站在空空如也的讲台前,时而滔滔不绝,时而在黑板上画图、推导力学公式,全程既没有用到教材、教案,也没有用PPT……

近日,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力学系教授黄方林,因这样一段视频以及他坚持26年手写板书的消息火出了圈。

日前,58岁的黄方林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上课不带教材、不用PPT是他的一种教学风格。他认为,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他并不反对用PPT授课,十几年前他也曾尝试用PPT授课。

“我讲授的课程需要进行力学公式推导,我在教学中发现,板书授课比PPT授课效果更好,所以就选择了手写板书授课。”黄方林说,授课方式本身不重要,如何通过教师教学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才是最重要的。

黄方林重视教学工作,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26年的从教生涯中已经练就了“把课上要讲的内容都印在脑海里”的能力。他讲授过的课程多达十几门,但上课都不用带教材教案。

工作之外,黄方林有三大爱好——打桥牌、拉小提琴、打羽毛球,且水平都颇高。黄方林自认为,记忆力好是因为学生时代打桥牌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如今,由于工作繁忙,黄方林仍在坚持的爱好只剩打羽毛球。打羽毛球是他释放工作压力的最佳方式,也是他保持身体健康的最重要运动。

科研则是耗费黄方林精力的重头工作,目前他和他的学生正在为克服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些难题而努力。

以下为澎湃新闻与黄方林的对话:

曾尝试PPT授课,但没有手写板书授课效果好

澎湃新闻:这几天,有关您26年来上课不带教材、不用PPT的报道在网上引发了关注。您对此怎么看?您以前有尝试过用PPT吗?

黄方林:我看到了网上一些信息。不用书、不用PPT是我上课的一种风格吧。但对我来说,上课不用教材、不用PPT算不上什么,没那么重要,不用过多关注报道。

实际上,十几年前我也一度尝试过用PPT辅助上课。只是,就我讲授的力学类课程来说,PPT授课的效果并不太好,并且手写板书的话我自己能更容易地驾驭课堂。所以,后来我还是回到手写板书的授课模式了。

但我并不反对用PPT授课,我觉得教学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老师的风格特点去选择,并以学生能否从中最大化受益来作为选择授课方式的衡量标准。我的体会是,怎么通过我们老师的教学去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去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这才是最重要的。

澎湃新闻:您当时是怎么发现使用PPT的授课效果不如手写板书的?

黄方林:自1996年从教以来,我主要讲授力学相关课程。力学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要把一些定理、理论讲清楚的话,需要在课堂上现场推导公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我自从教起就比较习惯手写板书。

大约十几年前,学校提倡信息化教学,有些老师开始尝试使用PPT,我也尝试了下。当时,我跟学生沟通,我用手写板书和使用PPT两种方式来授课,让他们对比感受下哪种授课方式效果更好。我印象中,那时在结构力学课上,我先手写板书上了三四次课,接着又换成使用PPT上了三次课。之后,学生们就跟我反映说,还是手写板书上课更利于理解、效果更好。

所以,在那之后,我就坚定采用手写板书授课了。

上课不用带教材,是因为要讲的内容都在脑海里

澎湃新闻:您是26年以来,上课一直都不用带教材吗?您是怎么做到不带书、信手书写推导各种公式的?有没有担心过上课会突然记不清楚公式?

黄方林:从教最初的几年,教材教案我都还是有的,但那时上课基本也不太看,偶尔想不起来某些内容了,会去瞄一眼。慢慢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后,对课程内容很熟悉了,就不用写教案了,并且能记住大部分要讲的内容。我就想,既然大部分内容都能记住了,那为什么不把剩下的部分也记下?

后来,我记得差不多了,就只把自己觉得可能会忘的例题写在一个小纸条上,装口袋里去上课。万一上课时不记得了,就拿出来看下。再后来,我感觉什么都不带上课时也都记得住,就什么都不带了。

大概从20年前开始,我都是上课前结合教材把计划要讲的内容、案例在脑海里过一遍,就去上课了。因为要写进PPT的内容都印在我脑海里了,上课时直接输出就可以了。

澎湃新闻:很多网友称赞您是“最强大脑”。您的记忆力这么好,是因为您有什么比较好的记忆方法吗?

黄方林:用心去做的话,很多人应该都能做得到。

相比于教学,其实我更多精力是投入到了科研,包括指导研究生上。迄今为止,我已指导毕业了七八十个硕士、博士生。而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事,我把解决科研问题的思想、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都融入到了我的教学中。

虽然上课不带教材,但每一堂课我都会认真对待。讲课过程中,我也会融入不同教材中比较好的内容,以及领域内的一些前沿成果、最新工程案例,从没有哪一堂是随便混过去的。

至于记忆力好,我现在想来,跟我在西北工业大学上学时喜欢打桥牌有比较大的关系。

因为打桥牌时,你要记住不同人都出了什么牌,并去推断不同人的牌型,思考你要怎么去防守、怎么做庄。这个过程特别考验逻辑推理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力学学习方面非常需要、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当时打桥牌的水平还不错,多次在陕西省的高校桥牌比赛中获冠军。这可能对我在力学方面的学习、对力学问题的理解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我本科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博在西北工业大学,学的都是与航空有关的力学类课程,求学过程中对力学的理念、概念的理解算是比较深刻。我个人感觉,土木领域的力学问题比航空领域力学问题相对简单些,所以授课难度、压力对我来说不算太大。

我个人还有个感受是,带着PPT去上课,思路容易跟着PPT走,有一定的限制性。手写板书的话,我上课的思路是开放的。同一门课,我给不同班级的学生上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反馈不同来调用不同的案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

所以,学生还比较喜欢听我的课吧,授课效果也还不错。

科研压力大时,通过打羽毛球来放松身体

澎湃新闻:从您的爱好来看,您应该不属于那种很严肃的老师。听说除了桥牌,您还很喜欢打羽毛球,有时会带学生一起打球?

黄方林:我曾经有三大爱好:打桥牌、拉小提琴、打羽毛球。

但我博士毕业到长沙工作后,周围打桥牌的人就很少了,我已经很多年没打桥牌了。本科时,我还在学校文工团拉小提琴,但小提琴也丢下很多年了。还在坚持的爱好只剩打羽毛球,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

我的精力主要分在了三大块:科研、教学和锻炼。大学老师科研、教学任务比较繁重,需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我去教室上课,往讲台上一站,精神状态很好、讲起课来很有激情,学生的精神和激情也自然会被调动起来。

我常跟学生讲,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一旦身体垮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更别说为国家做贡献。我自己感觉科研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会赶紧去球场上,打一场羽毛球压力就释放了,人就一下子轻松了。

澎湃新闻:说到健康,我看到有网友担心,您长期使用粉笔板书粉尘太大,不利于身体健康。您有过这方面的担忧吗?

黄方林:没有,因为现在的粉笔改进了,没多少灰尘。我现在唯一一个健康问题就是有慢性咽喉炎。医生说这个不用看,是职业病,就是讲课讲多了,没办法。

以前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要讲六节课,上完课回家坐在沙发上,谁都不想搭理,一句话都不想说。现在还好,我现在一天最多四节课,没那么累了。

尽管快退休了,我身体还挺好的。从我读博开始,30多年来,一直在坚持打羽毛球,曾经代表中南大学去参加湖南省的高校羽毛球比赛还拿了名次。

重实践和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责任心

澎湃新闻:听说除了强调锻炼身体,您还非常重视带硕士、博士研究生去工地进行实地锻炼。这是学校的教学要求,还是您个人的教学习惯?这么做主要出于哪些考虑?

黄方林:学校没有这方面硬性要求。

我现在的工作主要研究桥梁、土木结构中的力学问题。我的感触是,如果学生没去过现场、对土木施工过程不了解,专业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那以后做研究或是就业找工作中被问到具体的工程问题,可能完全无法回答。带他们出去实地锻炼,是出于对学生以后成长、就业方面的考虑。有时,我也在工地上为他们进行现场教学。

澎湃新闻:力学理论相对抽象,您在教学中是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让学生理解力学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的?

黄方林:我会尽量把课上得生动一些,贴近生活和工程实际一些。比如,在课堂中穿插讲些工程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处。

我给学生讲过的案例:2017年,在山东菏泽的一个跨京九铁路的斜拉桥建造项目中,面对2.5万吨的桥梁(当时世界第一重量)转体问题,很多技术人员犯了难。我基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杠杆原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工程上的大问题。这样的例子学生愿意听,也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也讲一些工程事故例子,来提醒学生,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份责任心。

我常讲到一个我们在外做项目研究时看到的真实案例:一个在建桥梁因技术人员失误(将预应力的单位搞错了),导致一大片梁不得不报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几百万元,并且耽误了施工进度,还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我常对我们土木工程学院学生说,“虽然我常调侃,我们学土木的又土又木,但肩上责任非常重大,有时候哪怕出一点点小问题,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爱做有挑战的事,正努力攻克土木工程领域难题

澎湃新闻:听说您特别喜欢学生向您请教问题,问的问题越难,您越开心,因为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您印象中,有没有被学生问的问题难住的情况?

黄方林:我确实特别喜欢学生来问我问题,因为从他们问问题的难易程度,我能知道他们有没有理解我讲的内容。

学生都没有问题的话,要么是全部都理解了,要么是完全没理解,但力学有一定难度,学生不可能都完全理解了。所以如果学生从来没找我问过问题,我就会认为他根本没学进去。

实际中,有些学生几乎不问问题,也有些学生会问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毕竟是学生问的问题,通常我想一想之后都能给出回答。但这样的思考和探讨,肯定是有利于教学相长的。

其实,土木领域还有很多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我正带着学生试着去解决这些难题。

我比较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科研也好,教学也好,没有挑战就没有动力和激情了。我用板书教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比用PPT教学更具有挑战性。

未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可转向维护保养方面

澎湃新闻:网上有一些讨论认为,近几年受房地产行业影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招生中没有以前“吃香”了,不受欢迎了。您对此怎么看?

黄方林:这跟大的发展进程是息息相关的。此前一段时间,我国在房地产以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建设。现在建设需求下降了,对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量也变小了,高校招生规模也会减小。我们学院的招生规模也有所缩减。

但土木工程专业仍有它的发展空间,后续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可转向高速公路、铁路、房屋的维护保养方面。

澎湃新闻:您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怎么看?

黄方林:未来,国内的港口、机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技术人员出海,应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关注方向。比如,我们要走向国际,去承接“一带一路”国家建设项目,就需要我们的施工人员懂外语、懂技术与规范等。人才培养应该也可以向这方面倾斜。

另外,土木工程专业还可以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我们现在在做大型桥梁重要结构的健康监测,其中就涉及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桥梁、通讯等多学科知识。又比如,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开发方面,也还有研究发展空间。同时,与检测配套的硬件、检测方法方面,也有交叉融合发展的空间。

澎湃新闻:您觉得哪些类型的学生适合(或者不适合)读土木工程专业?

黄方林:不能吃苦、不想下基层、不想到施工单位的人可能就不太适合学土木工程专业。实际上,我觉得大学生就应该到基层去锻炼。又清闲又舒服,还工资高,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工作?

我这么大年纪了都经常跑工地。我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身上至今还留有子弹和弹片,快90岁了。他对我们子女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的学生中,肯吃苦,能在施工一线真正扎扎实实做事的人,很多现在都成长为工作单位的骨干、领导了,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的栋梁了。

年轻人如果去基层锻炼几年能快速成长起来,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能为社会做贡献,那是非常好的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