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1/29 21:44:20
选择字号:
期刊独家回应,还原韩春雨最新论文发表过程

 

作者 | 甘晓

1月27日,科学网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无关NgAgo,韩春雨时隔6年再发论文|专访》,引发广大科研人关注。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研究中心副教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Oxford academic旗下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IF=16.971)上发表了最新论文。

同日,《中国科学报》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核酸研究》高级执行编辑Julian Sale。

Julian Sale在邮件中回复道:“这篇论文以及《核酸研究》上的发表内容都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执行编辑处理,他同时也是一位在开展实验上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具体到韩春雨这篇论文,三位资深审稿人经过14个月时间对其进行了深入审查。这14个月内,稿件经历了几次修改和重新提交,涉及大量额外的实验。因此,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它有缺陷。”

邮件截图

韩春雨数年前曾在科学界引发一场轩然大波。他2016年5月发表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论文后,曾被广泛质疑,后来将论文撤稿,河北科技大学最终给出“没有主观造假”的调查结论。

当时,这个调查结果并未让学界满意,反而引发更多质疑。在本次对韩春雨的采访中,《中国科学报》重提当年如何得到“没有主观造假”的调查结果,韩春雨表示“不再解释”。“学校考虑到涉及学术,放在公众面前可能反而会引起一些误解,让我不要再去说了。”他说。

对于记者关心的“考虑到通讯作者在此前围绕NgAgo研究论文曾因为数据无法重复的问题被撤回,《核酸研究》是否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审稿标准”,Julian Sale在邮件中没有直接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该论文虽经过同行评议,但前提是默认作者没有造假行为,审稿人不会去重复该研究的实验。

担心由此而生,正如网友@DanielGu在科学网上篇报道后留言称:“要是再重复不了咋办。如果没有对学术造假的零容忍,未来学术界的信任是要塌方的。”

梳理后台留言发现,网友观点形成明显争议。

支持方认为:

“经历挫折仍能坚持下来,很好!愿韩春雨出更好的工作。”

“前几天看到,高被引论文论文可重复率不到一半,回头看韩春雨算倒霉的。”

“搞科学研究,应该允许失败。”

反对方直言:

“还可以搞学术?学界这么能纳污?”

“故意造假的情况下,竟然调查结果不了了之,由此可知此人骗术高明。”

也有批评将矛头直指当下国内科研生态:

“在目前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发表那篇论文也可以理解。”

“还能继续在科研圈混?科研圈也是够奇葩的了。”

科学研究需要时间检验,未来结果如何,需要学界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