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生猪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4,占农业总产值18%,与汽车工业产业相当,总产值约1.7万亿元。
然而,我国并不是生猪养殖强国,生猪养殖业面临着饲料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种质资源利用不足等方面的挑战,这严重制约了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猪肉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发展生猪产业,对保障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动物营养基因组学研究 让生猪都能吃好
随着我国动物营养需要和饲料分析评价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巨大跨越,不同饲料原料中营养素水平以及动物可利用性评价日益精确,建立了相对准确的饲料原料数据库;不同动物及不同阶段营养需要量评定的精确度也日益提高,建立了生猪不同阶段营养需要的动态模型。随着近红外检测技术与自动配料技术在饲料生产中的应用,以及饲料生产和生猪养殖过程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实现了从饲料营养分析、饲料配置和生猪饲喂过程的精准控制,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饲料的消化利用率,降低了营养浪费,减少了养分排泄造成的环境污染。
然而,在生猪实际生产过程中,同一猪群中不同个体之间营养消化利用率及营养需求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饲料营养的精确供给变得非常困难。饲料原料营养的精确评价及生产和饲喂过程中的精确控制并不能实现生猪营养的精准供给。阐明生猪营养消化利用的遗传机制、建立营养稳定高效利用的生猪品系,是降低生猪个体之间营养利用和需求差异、实现生猪营养精准供给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生猪营养相关的育种主要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为选育方向,但是饲料转化效率是一个反映饲料营养消化、吸收、代谢和沉积的系统指标,不能精确反映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过程。在肉鸡上的研究也表明,提高能量消化率选育比提高饲料转化率选育能够更好地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减少粪便排泄量。因此,挖掘与生猪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沉积相关的基因,对提高生猪营养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生猪精准营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湖南是我国生猪大省。近年来,湖南省建立了畜禽遗传改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鑫广安农牧、湖南佳和农牧、唐人神集团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在湖南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建立了国家级宁乡猪保种场、沙子岭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和桃源县湘西黑猪国家级保种场。在有效保护猪基因资源的同时,该省开展了猪生长发育、繁殖性能、精液品质和毛色遗传等性状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在育种技术方面,湖南省育种单位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进行了种猪质量监测、优异基因发掘、功能基因聚合和抗病基因标记辅助导入等研究。
具体而言,可在生猪营养和地方猪遗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与猪繁殖性能、猪营养消化、地方猪优势特色性状等相关的关键基因调控或位点,为基因编辑、体细胞核移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精准培育优良地方猪新品系和本土化外来猪品系提供重要的基因位点,以此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猪繁殖性能和猪肉品质。
用好生猪种质资源 提高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生猪遗传资源丰富,许多品种具有耐粗饲、肉质鲜美、风味佳、产仔性能高等特色经济性状。但是由于过去对生猪品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单纯追求产量和数量,忽视了独特品种资源的重要性,使得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投入不足、选育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性能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使许多畜禽品种数量逐渐减少。
发达国家对我国生猪种质资源却非常重视,已率先研究和利用我国的优良品种。例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从我国引进了梅山猪、枫泾猪和嘉兴黑猪等太湖猪地方类群,并应用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对太湖猪的遗传特性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水平和进度已领先于我国。美国发现的高产仔数基因雌激素受体(ESR),瑞典发现的高瘦肉率基因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都是利用我国梅山猪等地方品种作为研究素材做出的重大研究成果。法国引进太湖猪后,对其种质特性和杂交利用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利用太湖猪的高繁殖性能,与其本国猪杂交后,使产仔数的遗传改良提早了半个世纪。另外,国外还利用了我国优良地方猪种遗传资源培育瘦肉型优质猪新品种(系),如法国利用太湖猪培育的NAIMA新母系,PIC公司培育的三个梅山猪合成系等,以满足市场对瘦肉和肉质的双重需求。
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畜禽现代育种技术研究方面的巨大投入力度,正在通过专利形成技术壁垒。如美国Genus 集团年研发投入约为3400万美元(其中约600万美元用于基础研究,2800万美元用于应用研究),开发的有效遗传标记数量达15000多个,在遗传标记方面已有180多项专利,涉及的性状有饲料利用率、疾病抵抗力、肉质、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种业竞争正在形成国际巨头公司的垄断态势,已在国家战略安全层面上严重影响到我国畜禽种业安全。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地方猪种的优势特性和遗传资源,挖掘调控地方猪种优势特性的关键基因,是提高我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动物分子遗传学和动物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突破性进展。2009年,IIIumina公司推出猪60K SNP芯片,从此开展了生猪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能更高效地挖掘调控生猪性状的关键基因。同年,猪基因组图谱完成,极大地促进了猪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使得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生猪性状的表型形成机制成为可能。猪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猪遗传修饰育种的发展,为生猪“精准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开展优质外来猪和我国地方猪资源的大群种质性能测定及遗传特性研究,构建表型数据库,在现有基础上按照保种目标增加公猪血统数,以产业反哺保种,以开发促保种;通过采用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挖掘母猪繁殖性能关键基因或位点,系统挖掘影响母猪产后发情、产仔数、产活仔数、哺乳性能相关关键位点或基因,并研究这些位点或基因的主要功能以及表达调控规律;挖掘地方猪耐粗饲(粗纤维消化率)关键位点或基因,系统挖道掘猪胃肠重量或长度、饲料营养消化率、肠道形态结构等关键位点或基因,并研究这些位点或基因的主要功能以及表达调控规律;挖掘和鉴别地方猪优异特色性状关键调控位点或调控元件。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本报见习记者王昊昊整理。)
“养猪院士”印遇龙多年来的梦想是养好一头猪。受访者 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