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十字爱眼护眼工程”在京启动 |
专家提醒家长是孩子近视防控的守门人 |
|
9月29日,“红十字爱眼护眼工程”启动会在北京举行。该工程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起,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执行,爱眼公益基金会5年捐赠1个亿资金支持,将通过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对经济困难家庭眼病患儿开展救助救治,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保护青少年眼健康。启动会上还成立了专家委员会。
据介绍,该工程由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爱尔眼科开展眼健康检查建档、眼健康科普宣教、验配公益眼镜、贫困眼病救助等活动,从“预防”“检查”“矫正”等多维度助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红十字爱眼护眼工程”将首先在北京、山西、辽宁、吉林、山东、四川、贵州7省(直辖市)开展试点,持续5年,预计覆盖2800余所中小学,约260万人次的青少年将接受眼健康知识宣教、眼健康检查等服务。
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小学生的近视率也已超过35%。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教授杨智宽指出,近视防控,防大于控,其中家庭防控是关键,家长是孩子近视防控的守门人,一定要守住第一道防线。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用眼习惯,多做户外活动,预防近视发生。
爱尔眼视光研究所联合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近日刚刚发布了《2021年全国儿童青少年在校与在家用眼行为及视觉环境报告》。报告对比了2021年3-6月春季学期学生在校和在家的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差异,发现孩子在家的用眼习惯和视觉环境比在学校更差,由此可见家庭是近视防控的主战场。
这项报告通过爱尔眼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产品“云夹”,收集了来自华中、华南、华东、华北、西北、西南6大区域,16153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超2亿多条的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数据,基于大数据技术,从用眼距离、用眼时长、阅读环境光照和户外有效暴露时长四大维度,对比分析了孩子平时在家与在校的用眼行为与视觉环境。
在平均用眼距离方面,接受调查者“在家”和“在校”都达到了33厘米以上的标准线,周末在家平均用眼距离略低于在校期间。近距离用眼时长方面,学生晚上在家平均近距离用眼时长均超过2小时,而即使在周末,平均一天近距离用眼总时长也超过4小时,用眼负荷较重。
阅读环境光照也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该报告显示,学生晚上在家平均光照度仅达到最低要求(入眼光照125lux),对比其在学校能达到300lux以上平均光照度,仍需改进提升。
此外,科学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是近视眼的一个独立性保护因素,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让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但令人担忧的是,此次报告显示,我国学生周一至周日平均每天有效户外暴露时长均低于1小时,特别是周末平均每天户外有效暴露时长比在学校时还少。
“从报告的数据结论可以看出,孩子在家的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不容乐观,这也是为什么寒暑假及周末会成为孩子近视高危期的原因。所以,家庭是近视防控的主战场,家长是孩子近视防控‘守门人’。”世界卫生组织屈光不正防控计划专家组成员、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蓝卫忠研究员提醒,“对于眼睛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长不宜超过2小时,读写时应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的读写姿势,即眼睛与书本距离应约为一尺(33厘米)、胸前与课桌距离应约为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一寸(3厘米);同时,要遵守三个“20”的原则,即看近20分钟,应视远20英尺(6米),且至少达到20秒以上。此外,建议孩子每天保持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预防近视发生发展。”
杨智宽教授还建议:“从孩子3岁起,家长就应定期带孩子到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为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记录孩子屈光发育情况,1年至少2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如果孩子已经近视,要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矫正,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度数超过600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