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发布 |
地球大数据报告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方案 |
|
9月28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在2021年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由中方对外发布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组织,这是继2019年和2020年后,《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第三次由中方正式发布。
《报告》是三年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与评估实践的一次集成创新。报告针对零饥饿、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共六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18个具体目标汇集26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典型地区、国家、区域和全球四个尺度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SDGs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包括20套数据产品、13种方法模型和16个决策支持。
《报告》根据三年相关成果,首次开展了基于地球大数据的中国尺度6个 SDGs进展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在6个SDGs方面正向着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尤其是2015 年之后,改善幅度较大。《报告》指出,中国有四个指标整体已经接近或达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比例、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土地退化比例和山地绿色指数。
据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针对当前粮食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地球大数据促进粮食生产体系转型以实现零饥饿目标的模式,并通过实体试验农场案例,为农业生产向气候智慧型和生产环保型转变提供了范例。
面向气候行动目标,《报告》利用地球大数据方法,发现近10年中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频次波动下降,2015年以来中国CO2浓度仍在增加,但增幅逐步缩小。中国以及全球生态系统自然碳汇能力近10年来呈现明显增加趋势,但海洋的暖化需要格外警惕。
“《报告》生产了中国沙尘天气年际影响范围数据集、中国CO2和NO2浓度数据集、中国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集等成果,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灾害和长期影响,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郭华东指出。
据介绍,围绕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地球大数据支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的理论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技术方法更加成熟和有效,决策支持效果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报告》中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可为深入认识和更为精准地判定SDGs相关问题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今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报告》的发布作为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凸显了中国在科技领域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和积极借鉴。
“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前期取得的成绩,出现了停滞甚至退步的情况。应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数据挑战需要开拓更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掘利用和创新地球大数据技术,是解决当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数据鸿沟、信息和工具缺失问题的有效途径。”郭华东说。
郭华东还表示,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作为致力于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研究机构,将建成集“存储、计算、分析、服务”的SDG大数据技术服务体系、开展SDG指标监测与评估科学研究、研制并运行SDG科学卫星、构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智库,并开展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