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北京
研究所(简称“北生所”)学术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最高奖。该奖项于2019年首次设立,此次是第二届。首届北京市科技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授予北京量子
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和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
邵峰是天然免疫和细胞焦亡领域最为领先和活跃的国际科学领军者之一,在病原感染、天然免疫以及抗肿瘤免疫领域做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研究,其原创的新理论、新机制多次刷新相关领域内的固有认知,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承认,极大地推动了领域的发展。
自2005年入职北生所以来,邵峰与北生所互为成长的见证者。北生所开放自由的科研机制,造就了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越来越多像北生所和邵峰一样的研究所和人才,成为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邵峰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郑金武摄
选择北生所
“8点钟到单位后,经常是与团队开组会,直到下午一两点;下午6点多下班,回家后陪一会儿家人,到晚上9点家人休息了,我再做一会儿工作、写一点东西。平时也会与同事们打乒乓球。” 在邵峰平静的叙事里,“顺”是主题词之一。
1973年1月,邵峰出生于江苏淮安,1996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读硕士研究生,1999年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之后,邵峰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
“我的成长经历还是比较顺的,上学、读研、出国留学都很顺利,学习成绩也不错,一切都很正统。”邵峰感觉,如果继续留在国外,自己一眼就能看到二三十年后自己的景况。
“美国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科研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和稳定、也可以说有点固化。从一个比较知名的实验室完成科研训练,然后在一个大学里面找一个教职,继续在一个比较窄的研究方向上一直做下去。你大概可以预测到自己在科研上能走多远多高,能产生多大影响,你未来的生活大概率是什么样,也基本能预期。”这样的未来,让邵峰感到安逸之余,又觉得缺少挑战,追求价值不是太大。
彼时,国内改革科技体制的呼声广受关注。2005年,科技部、中科院、北京市等8个部委为主体组成理事会,推动成立了北生所。作为当时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的北生所,主要任务是进行原创性基础研究,同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发展的科研运作机制。
2005年北生所成立伊始,新的机制是否能适应中国的土壤,一切还都是未知数。“当初我放弃了美国的‘小确幸’,决定要回国的时候,许多朋友问我是不是疯了?”邵峰笑称。
但时至今日,邵峰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面对外界的不理解,邵峰丝毫没有动摇。“如果一项工作,能在中国和在国外做出同样的水平,我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国家做!”
后来的事情发展,也印证了邵峰的选择没有错,他亲历并见证了北生所对中国科研环境和科技体制带来的改变。
邵峰在实验室。郑金武摄
完成四个方向进阶
事实上,北生所的成长和影响力,也正是因为拥有像邵峰这样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我做了四次研究方向上的拓展。”邵峰介绍说,“我一开始做细菌相关研究,后来转向宿主天然免疫,之后拓展至细胞焦亡机制,现在做与细胞焦亡相关的肿瘤免疫研究。”
北生所自由、开放的科研体制和环境,成就了邵峰的多次转变,并使每一次转变都产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病原菌领域,邵峰团队鉴定出多个具全新活性的病原菌毒力蛋白,首次发现细菌内毒素及其前体分子、鞭毛蛋白、病原菌三型分泌系统的胞内天然免疫受体;破解了细胞异源自噬感知细菌感染的分子机制,解开了自噬领域长期以来的疑问。这些成果建立了细胞质抗细菌天然免疫识别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炎症和免疫领域,邵峰团队首次鉴定了细胞焦亡的关键底物蛋白,重新定义了细胞焦亡的概念,进而揭示了细胞焦亡是癌症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重要原因,并通过肿瘤原位激活细胞焦亡的方式,首次发现细胞焦亡可诱导机体产生高效的抗肿瘤免疫活性。
同时,邵峰团队还发现杀伤性淋巴细胞通过诱发靶细胞产生焦亡,也可以高效地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研发方向。
目前,邵峰是天然免疫和细胞焦亡领域最为领先和贡献最大的国际科学领军者之一,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承认,极大地推动了领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他对于Gasdermin家族蛋白的研究,开启了炎症与免疫研究的新方向,同时也为包括脓毒症和肠炎在内的多种炎症性疾病的药物以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引起了国外很多大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的高度关注。
2020年1月27日和5月6日,生物科技创业公司Quench Bio和Ventus Therapeutics分别宣布完成了5000万美元和6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用于开发靶向天然免疫通路的抗炎药物与肿瘤药物,细胞焦亡通路中的Gasdermin家族蛋白正是其中的热门靶点。
邵峰在实验室。郑金武摄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北生所也意识到,基础研究做好了,最后还是需要走向社会,回报社会。
“科研人员需要有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意识,积极做产业转化,否则,你的成果永远只能放在书架上。”邵峰说。
基于团队多年的相关科研成果,通过吸引相关风险投资机构来推动成果转移转化,邵峰与合伙人在今年初成立了北京炎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以细胞焦亡的科学发现和相关技术为核心,做源头创新,研发针对炎症风暴、和肿瘤相关疾病的新药。
近年来,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十四五”时期,北京提出“筑根基、建优势、转范式、促联动、强协同和优生态”思路,着力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顶尖科技人才,打造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一批与北生所类似的新型研发机构,一批像邵峰一样优秀的科研人才,成为北京迈向世界创新高地目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石。
“北京在资源申请、条件保障等方面有天然的优势。”邵峰由衷地感受到北京近年来科研环境的不断优化,“对于做真正基于前沿科学的原始创新和药物研发,北京的环境氛围是国内最好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