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维东 李亚平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1/9/14 9:17:04
选择字号:
“断鼻家族”回家 人象冲突怎解

 

一直引发舆论关注的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在沉寂一段时间后,最近又有了新的进展。

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向公众发布消息说,9月10日1时整,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顺利通过把边江大桥,从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进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象群均在监测范围内,人象平安。至此,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全面结束,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及监测将转由属地开展常态化管理。

连日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了迎接北迁野象群的归来,人们做了精心的准备。

此前,这支被戏称为“断鼻家族”的亚洲象群离开它们长期生活的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保护区,一路经普洱、玉溪、红河、昆明等地,走走停停。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境内的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从20世纪末的80头左右,增长至目前的185头左右,在景洪市的分布及活动范围已达到3500平方公里。

应该看到,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数量显著增加的亚洲象的惊人食量和人类逐渐增强的生产生活活动加大了野象觅食的难度。它们经常闯进农民的庄稼地、村庄寻找食物,人象冲突时有发生。为了缓解人象间紧张的矛盾,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等都在探索为四处游走觅食的野象构建一个相对固定的食物源基地。

据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介绍,早在五年前西双版纳就尝试探索建立“大象食堂”,为大象种植苞谷、甘蔗等农作物,为大象创建食源地。在过去的五年间,这个基金会共建设了近1500亩的大象食源地。这些食源地的形成为缓解人象冲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通过野象北迁事件等来看,这还远远不够。

今年8月下旬,景洪市组织相关专家对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初验。如今,总面积1000亩的大象专属“食堂”已“开张营业”。

亚洲象的食物主要以野外的草本植物为主,一头成年亚洲象每天要吃上百公斤的食物。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对保护区管理力度的加大,人为活动干扰大幅减少,过去一些较好的亚洲象栖息地已逐渐被森林所替代,林中空地、林窗逐步消失,亚洲象取食的灌木、草本等被不可食用的乔木植物替代,茂密的森林仅为亚洲象提供隐蔽场所,难以满足它们的食物需求;高速公路、铁路等工程的建设,又造成亚洲象原有栖息地被割裂,孤岛化的栖息地不能同时满足亚洲象对食物、水源和休憩的需要。加上当地群众在原始森林里传统的刀耕火种的轮耕方式被取消,森林郁闭度不断加大,体量庞大的亚洲象难以在其中活动,这些原有的栖息地区域已不再适合亚洲象生活。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亚洲象不得不走出森林,进入人类的生产生活区域,甚至进行大范围的迁徙,人象活动重叠区增加的现象越来越多,矛盾冲突也在所难免。

为了生存,在玉米和甘蔗丰收的季节,亚洲象总是“不请自来”,跑到成熟的庄稼地里大吃大嚼,给当地村民造成重大损失。随着亚洲象频繁进入人类垦殖的经济林地、农田地,甚至是村庄和农舍进行觅食和活动,其采食野生植物的原有习性逐步发生改变,对高能量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依赖越来越大。当地管护人员注意到,亚洲象在村寨周围活动的时间逐年增加,采食农作物开始“挑肥拣瘦”,由原来的“整株采食”转变为现在“仅选择性地采食营养最丰富的稻穗和玉米棒子”,由“粗纤维”转为“精细粮”。村庄周边的河流成为其嬉戏、活动场所,村寨附近的林地则为亚洲象提供了休憩场所,呈现出亚洲象和当地民众生活空间重叠的状态。

为此,2020年12月,景洪市启动了总投资100万元的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项目,于2021年5月建设完成,改造和建立亚洲象食物源补给区1000亩,其中,种植粽叶芦340亩、芭蕉330亩。这个项目主要集中在景洪市大渡岗乡、景讷乡、勐旺乡三个乡镇辖区内,以此来提升全市亚洲象栖息地质量,丰富食物源,为亚洲象提供更多的食物。项目建成后,通过对食物源基地内食物的取食,可以较大程度减少亚洲象进村觅食的行为及对周边群众农作物造成的破坏。

与此同时,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也启动了一个“大象食堂”项目,希望通过重新回归轮耕轮歇的生产方式,来为大象和其他野生动物建造“食堂”。计划以8年为一个周期,前三年为大象种植苞谷、旱稻等,每亩地给予村民800元的补助。若野象未能光顾,村民还可以将农作物收回;若野象光顾,将通过保险的形式给予村民补偿。后五年让村民将耕地撂荒,令土地自由生长,撂荒期间每亩地给予村民300元的补助,参与项目的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的租金,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收入。如效果良好,将在保护区周边更多的村寨中推广。

“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得益于政府部门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民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大象出走,其实跟大象种群数量的增加也有一定的关系。”景洪市林草局党组成员、市管护局副局长查伟介绍说,大象是一种智商非常高的动物,它们对同族成员具有同理心,当栖息地中的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的密度时,象群便会出现进化扩散行为。这样既可以降低保护区中的亚洲象种群密度,避免和其他亲缘成员发生繁殖,也说明原有保护区中的食物已经不能满足当地所有亚洲象需要了。

专家认为,通过建设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可以吸引众多野生亚洲象在食物源补给区基地里活动,使亚洲象较长时间停留在基地,减少因寻找食物而进入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区域里,缓解亚洲象外出觅食引发的人象冲突。目前,食物源补给区内种植的粽叶芦、芭蕉等象喜食植物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6%。同时,基地附近还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人工硝塘,共投放食盐2吨,以满足区域内亚洲象的需求。

查伟说:“我们发现,只要森林能够提供给亚洲象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它们就会返回森林,拥有天然的家。”

(本报记者 任维东 本报通讯员 李亚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