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9/8 16:57:51
选择字号:
后疫情时代下的青年担当:选择医学、筑梦交医

 

金秋九月,又逢一年入学季,一批带着稚气、自信与理想的医学新生们踏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交大医学院)。

由于新冠疫情,许多考生意识到到医学的重要性,从而义无反顾地选择学医。2021年高考录取结果显示,全国30个招生省市中,近2/3省市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高居综合性大学前五位。多个省市录取临床医学专业的新生高考成绩达到省前100名,交大医学院录取的上海考生分数达600分以上的人数逐年增加。

怀揣着对医学的憧憬与期待,肩负着后疫情时代下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即将在交大医学院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医学生涯。

不忘初心 选择医学

来自上海中学的郑玮以高考61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交大医学院,从小他便常常从外公那里听到“第二医科大学”的故事,那是交大医学院的前身,这让他对这所学校抱有无限的憧憬。他说:“我的幼儿园在重庆南路,就在交大医学院黄浦校区隔壁,每天上下学总能看到,这在记忆里尤为深刻。我求学之路的开始,就和交大医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医生就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最终,他从一个在围墙外一侧张望的小男孩变成了医学院的一员,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来自浙江金华第一中学陈睿的外婆被疾病折磨,数次骨髓穿刺和医生的全力治疗却终究留不住外婆离去的脚步,这种无力感深深地印在了陈睿心中,她说道:“我体验的是离别,看到的却还有现代医疗在某些领域的空白,而我希望以自己的一腔热情弥补那些空白。”这也成为了陈睿走上医学之路的初心。

来自重庆南开中学的李若伊,从小对于生物科学就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后来被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所吸引,逐渐开始了解并喜欢上了医学领域,最终朝着这条路不懈努力并收获到了成果。

医路漫漫 无惧挑战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双胞胎姐妹衣方和衣圆,双双被交大医学院录取,报志愿前曾有师长提醒她们医学之路的艰难险阻,可两姐妹却认为:“从医的过程是切身感受现实世界的过程,能体会救助病患的快乐,满足‘被需要’的心理,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正是这种对于自身价值的深刻剖析,让她们坚定地选择了交大医学院。

来自新疆昌吉州第二中学的李娜则认为医生是最容易获得成就感的工作,那种可以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挽回一张笑脸,一条无价生命的感觉”是任何工作都无法给予的,她深刻地意识到“学医大概是条以吃苦耐劳的医学生为起点,救死扶伤的医生或知识渊博的医学学者为终点的单向二维进化之路,且具有零岔路,零捷径的属性,往往会使那享乐主义者绕道走,被那佛系青年嗤之以鼻。”这种拒绝功利、勤奋扎实的态度让她可以在未来坦然地面对一切挑战。

来自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王瑞珂提到自己出生于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与交大医学院非常有缘。而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她说到“既然是人们的刚需,那就是我的责任”,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体现了一个医者的大爱。而她对于在人才济济的交大医学院即将面临的压力与机遇,也是不曾畏惧,满心期待。

疫情之下 筑梦交医

来自湖南省长郡中学的曹宇萌即将就读于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她的父母在当地疾控中心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她看到父母日以继夜地坚守岗位,有时甚至一个多月都无法回家,这让她意识到了疾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她说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呼唤我投身公共卫生事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父母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还有什么专业比预防医学更适合我呢?”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接过父母的接力棒,开始在预防医学领域书写自己的篇章。

来自江苏省启东中学的薛婷瑜,小时候认为医生是令人畏惧的,后来通过不断地阅读医学著作体会到了医学的伟大,而这次的疫情让她最终坚定了当一名医生的信念:“模糊的向往在疫情的洗刷下,愈加明晰。在新冠疫情下,没有谁是天生的勇者,但总有人用热血融化恐惧。于是,我想我愿意成为一名医生。”敢于把困难作为自己成长的催化剂,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奉献自己也是交医人一直以来的行动指南。

来自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的黄浩男,也是因为这次疫情而决定投身医学,他说道:“历经新冠疫情的冲击,目睹或耳闻白衣天使的战役之行,我心中的学医梦也就此展开花朵。我深刻感受到了白衣使者的伟大,对自己的梦想更加笃定。我无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加入他们‘战在第一线’。”而交大医学院也是他高考填写的唯一一个志愿。

医学修行道阻且长,但因为对医学的炽热、对生命的敬畏、对社会的责任,交医人都“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漫漫医路上坚定前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交医人奉命于危难之中,奔赴疫情最前线,成为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在后疫情时代下,交大医学人将继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立足岗位,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而此次踏入交医的每一位新生,也将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秉持仁爱之心,努力成为卓越的医学创新人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