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火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9/7 13:16:32
选择字号: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热带雨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要不断深化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认识,从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中洞察其特点规律,结合职能定位和工作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寻落实的方法和路径,实现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推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时代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但从完整创新链的角度看,完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创新成果只是一个环节,只有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应用,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和使命,才能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从世界趋势来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的竞争。美国“硅谷模式”就是将各类高校、实验室与工业界耦合衔接,建立伙伴关系、完善政策制度、加强政府协调,将研究出的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迅速推向社会,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及竞争力。

从我国发展来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就是要加大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科技成果转化变得越发重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只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才能实现“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科技创新”的良性闭合链路,进而使我国在纷繁复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十四五”时期,山东省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第一动力”作用,为山东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提供科技支持。

新时代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梳理科技创新发展过程和艰辛探索,尤其是近年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我们认为当前科技创新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技术创新的周期在缩短。重要领域科学研究的基础性突破到产业化应用,周期越来越短。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从发现病毒基因序列到研制试剂、疫苗再到量产使用,其中的技术创新及转化非常迅速。与此同时,创新技术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往往上一代技术的生命周期还没发挥完,新一代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像全球超级计算机的竞争,约18个月就能实现更新换代。此外,科教融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创新发展态势,特别是高校基础性研究的突破,很快催生科研机构的技术突破、高技术产业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越来越重要。新时期的创新要素越来越向创新头部汇聚,后发系统化技术创新面临较多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做强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为后续的技术创新、产业应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点。华为最初只做简单的电讯设备,逐步拓展到通信、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创新性研发,才成为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

需求驱动的技术创新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应用场景驱动(需求驱动)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求学科交叉、综合创新,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驱动技术变革越来越依赖于多领域知识的综合创新。独特的应用场景,为专用技术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也塑造了技术的独特性。如在油井等特殊工作环境下,需要特定的设备支持;山科控股孵化的一个企业研制出窄线宽光纤激光器,能在175℃高温下长时间稳定工作,耐温性好、稳定性强,满足了市场需求。

创新链各环节的分工越来越明晰。创新链中的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角色定位不同,资源投入和收益需求各有侧重。高校定位主要在科学探索、原创性创新方面,专业科研院所定位主要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专业孵化机构定位主要在成果转化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定位主要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政府定位主要在创新发展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环境方面等。以上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在创新链的作用发挥中越来越重要。

科技人才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知识更新加速,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对科研人才的终身学习提出现实要求。另一方面,人才综合知识体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构建以科学哲学知识为引领,以专业知识、外语知识、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为骨架的知识体系对于当前科技人才的发展十分重要。第三,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不同年龄段的科技人才,其工作任务和考评侧重点不同。拿应届博士生来说,毕业1年内要将学业专长与单位特长衔接,3年内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5年左右的潜心攻关应具备获得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在10多年的技术攻关后应积极追求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

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建议

探寻科技成果转化特点是为了把准脉,但更为关键的是“对症下药”。当前,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已从过去的线性范式过渡到体系范式,正在向生态系统范式演进,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潮头,就必须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转化活力,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热带雨林”。

一,促进科技和资本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面参与,共同推动实验室的样品、样机,变成依托企业平台的产品或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一般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快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对资本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体系,可通过采用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科技信贷、股权投资、证券资本等组合支持方式,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持续性资金支持和保障。被投资的科技型企业要强化企业股权的良性设计,比如,企业初创期可由人才团队持大股,突出创业期人才的价值;成长期可引入社会资本和职业经理人,提高管理和市场化开拓能力;成熟期可秉持科创基因,通过优化股权架构,利用资本手段做大做强。

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创新评价体系,要创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评价要素,完善成果评价指标,把对成果的硬性评价转变为对研发成果、人才团队、预期前景的综合评价,强化持续支持与综合赋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天然失败率高,建议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实现0到1的转化,承担政府引导资金的投资机构大胆创新,在助力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建议政府监管机构要创新对成果转化机构、投资机构的评价考核模式,建立“白名单”式容错机制。

三,构建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技术研发应建立与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及时发现产业共性技术需求,确立需求驱动的研发机制。同时,建立产业反哺技术研发的良性机制,鼓励企业建立专门的新型研发机构,专注于本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甚至是前沿科学问题的跟踪和研究。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科教产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产业充分结合。现在有些高校和大企业联合建立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丰富了人才培养内涵,促进了校企间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既懂科技创新规律又懂产业技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充分整合成果转化各类资源,协助专家人才把头脑中的想法、写在纸上的专利转换为依托企业平台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专家与平台共同成长。

五,加强海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建议企业积极与海外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开展合作,提高创新水平,提升产品和技术服务品质。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产业链,成为国际供应链中的一环,增强企业自身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高校院所加强与海外技术先进地区的科技合作,提高原始创新水平,打造全链条的创新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关键技术领域国内创新链不完整的窘境。

(作者系山科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本报记者赵广立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