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大课在陕北南泥湾开班 。王学锋供图
“通过开展‘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希望同学们在感性认识上有提高、理论上有提升,实践中有思考、有探索,让黄土高原的明天更加美好。”
9月1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革命旧址广场,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教授“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与西农实践”主题报告的进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大课正式拉开帷幕,也标志着该校继“大美秦岭”生态文明教育后,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又打造出一张特色名片。
“南秦岭、北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南北协同格局正式形成。
建校80余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恪守“诚朴勇毅”校训,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步入新时代,西农人积极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文明、促进人类健康、服务乡村振兴等战略重任,持续不断地培养承担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卓越农林人才。
为了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行为自觉,早在2008年,该校就开始组织农科专业本科生进入秦岭深处的“火地塘试验林场”开展为期1个月的生物学综合实习,一直延续至今。2012年,学校又以火地塘试验林场为平台,依靠秦岭丰富的教学资源,每年组织非农专业学生开展“大美秦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10年的教育探索,广大青年学子提升了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
扎根西部,基于60余年黄土高原水土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科学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学校独特的学科资源和“南枕秦岭、北望黄河”的区位优势,提出“南秦岭、北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构想,决定在开展“大美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以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学校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为主要依托,系统设计一套优势突出、资源独特、方式创新、知行合一的“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大课,构建起实践体验与素养提升的教育教学体系。
据介绍,“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首期示范教学为期一周,按照专题课堂教授、现场体验考察、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受疫情影响,首期示范教学班共有来自学校6个学院的60名学生参加,后续将通过自主选择示范课与专业特色课的方式,实现学生全覆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陈遇春教授介绍,该课程整合了全校优质教学资源,由校院两个层面的课程构成。学校建设校级示范课,学院按照“一院一课”“一站一课”的布局,结合学科特色,依托学科和试验场站的科研资源自主开发建设。目前,围绕黄河流域地质地貌、生态资源利用、区域历史文化、水土治理与生态修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已形成校级理论专题课8个、现场体验课6个。学校林学、资源环境、水土保持、生物科学、经济管理、人文社会、马哲等领域的专家围绕专题,在黄帝陵、洛川国家黄土高原地质公园、延川县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安塞区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南泥湾等地开展示范教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陈玉林教授表示,学校将以示范课为基础,进一步吸纳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打出西农生态文明教育“特色一招”,让同学们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领会生态内涵,领悟学科使命,感知农业前景,树牢农字招牌,强化知农爱农情怀。
示范教学虽然时间不长,但给学生带来极强思想的冲击力。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金俊杰表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多学科团队教学,让自己开阔了眼界,更加坚定了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学术积累的欠缺,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农业农村广阔的舞台大展身手。资源环境学院本科生魏鑫元表示,通过学习切实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重担,决定继续深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贡献全部青春力量。葡萄酒学院本科生姚昕俣表示,此次课程学习让自己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陕北,无论是地质地貌,还是农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切身体会和感受,更加坚定了学农爱农为农的情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