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20 12:18:32
选择字号:
侯霞:“为了热爱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侯霞

 侯霞2.jpg

侯霞在实验室。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供图

抬了抬眼镜,揉了揉干涩的眼睛,侯霞说:“不好意思,昨晚和同事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凌晨零点多到2点多才结束,眼睛有点不舒服。”仅睡了不到4个小时,侯霞接着做其他的事。对于她来说,这样的工作状态太正常不过了。

侯霞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在一支100多人的队伍里,她是“主心骨”,同事在工作上遇到瓶颈、在生活上有困难,她都要管。“现在每天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用来带团队,挺有意义的。”侯霞很享受这份工作。

过硬的实力,忘我的工作,同事们服她。侯霞也是荣誉加身—国家“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上海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完成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就在近日,她又成了2021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兴趣使然,她走上了这条路

侯霞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空间激光技术及其应用,她认为自己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很偶然。其实,偶然中蕴藏着必然。侯霞从小就喜欢阅读科幻类小说,但那时相关书籍并不多。如果她发现了就绝不会错过,央求父亲买回去后,侯霞爱不收拾,细细品读,并畅想未来的世界。

到了大学,“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就选择了光学工程专业”。侯霞在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上海光机所工作,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她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有一次,当一位临近退休的老先生指导侯霞做实验。老先生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他说:“跟我一起做研究的人不少,但有成就的人并不多。但我就是喜欢这份工作,能看到自己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侯霞。

边做边思考,边做边学习。慢慢地,侯霞找到了方向。

“科学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出人头地,而是能够真正享受其中的过程,并研究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侯霞告诉《中国科学报》。

激光在空间精密测量、超高速信息传输、空间遥感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长期受到国外技术封锁。从2003年始,侯霞作为空间激光器研制团队的核心成员,研制出国内首台空间全固态激光器“嫦娥一号激光高度计激光器”,实现从0到1的突破,获取了月球表面高程信息,该项目获得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制的国际首台空间脉冲全光纤激光器,为嫦娥三号软着陆避障作出重要贡献,获得国家“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该项目获得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技术带头人,侯霞带领团队完成后续系列空间激光器,使我国成为2011年以来国际上发射空间激光器最多的国家。

团队里的“主心骨”

侯霞的年龄并不大,但她带领这支团队已有9年。

在侯霞身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体现得淋淋尽职。她带领团队齐心协力,攻克一个个工程技术难关,顺利完成各项工程产品的研制,建立空间激光载荷核心部件和整机的国产化研制平台,实现技术和工艺的自主可控,团队中多名骨干成长为主任设计师。

在这支队伍里,侯霞是典型的“女强人”“主心骨”,团队成员一有无法解决的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她。

从技术骨干成长为技术负责人,从项目团队到空间实验室的队伍建设,更多有理想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加入到侯霞所带领的空间激光团队。侯霞刚开始成为团队负责人时,团队只有20余人。这么多年来,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构建合理化的梯队模式,这支队伍已发展成一支涵盖系统设计、工艺验证、产品集成等多学科100多人的研究团队。

作为部门负责人,侯霞发挥女性细腻入微的优势,关心团队成员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前不久,团队一位男同事因长期加班在实验室晕倒,侯霞非常自责。“我没有尽到责任。”谈到此事时,她几度落泪。

这位主任还是妇委会主任

侯霞既是上海光机所航天激光工程部主任,还是妇女委员会(以下简称妇委)主任。她事后得知,当上届妇委主任找她时,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没想到侯霞立刻就答应了。

作为“过来人”,侯霞很关心年轻女科技骨干的成长,“我愿意为她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上海光机所党委支持下,侯霞带领妇委注重所级“巾帼团队”和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的创建工作。此外,还创建“尚光嘉俪”妇女之家。目前,上海光机所妇委已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1个,上海市巾帼文明岗4个,连续三年上海光机所女科技工作者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时间流逝,国家的需求不等人。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侯霞表示,不能停下脚步,时刻叩问初心,不忘使命,勇做空间激光科技的开拓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