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17 17:45:52
选择字号:
专家研讨科技传播与科技奥运建设

 

8月16日,2021年度第一期科技传播跨界沙龙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围绕“科技传播与科技奥运建设”议题,六位来自科技传播与科技奥运建设领域的学界和业界嘉宾进行主题分享。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出席会议。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书记、所长张士运分享了对科技与奥运互动的思考。他认为成功的奥运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奥运得以展现举办地国家的文化底蕴,参赛运动员得以通过科学的训练来实现体能的提升。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奥运的建设,新技术的延伸与迭代都需要依靠奥运的发展来实现,奥运会为新技术提供了应用场景。科技与奥运之间的互动,共同促进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授强调了科技作为一种通用符号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指出奥运赛事作为展现中国科技形象的窗口,应当从三方面改善中国科技形象的传播:突显中国科学研究的合作性,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全人类,为全人类做贡献;突显中国科学研究的先进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突显中国科学研究的人民性,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要把握科学传播的规律,服务民生,改善人民生活。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岭涛指出体育赛事传播的“全现场”趋势。“全现场”是体育赛事传播的新趋势、新理念,指以5G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效能维度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让用户能够全视角观看、全空间收听、全方位接触、全流程参与、全感觉体验奥运现场。他认为“全现场”旨在彻底改变传统体育赛事传播忽视受众的做法,适应受众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趋势,使受众成为体育赛事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受众真正成为体育赛事传播的主体。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敏对比梳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0年东京奥运会科技传播与奥运的关系,为科技传播助力北京冬季奥运会提出了五点建议:重视顶层规划,将奥运会科技传播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树立人本理念,发挥社会科技工程的人文性;借助科技奥运延长产业链条,打造消费热点;创新科技传播方式,展现“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做好疫情下“云上奥运”的技术支持,打造奥运科技的仪式观传播。

CGTN科技节目制片人杨钊结合CGTN原创科技节目的实践经历提出科技节目应当同时服务于科学群体和观众群体,体育科技的跨界报道可以抓住“全民看奥运”的机遇,寻求可视化较强的科技角度进行传播,展现科技与体育的魅力,传播中国的科技形象。

北京新清泰克体育科技CEO林赟从参赛的角度讨论了科技奥运与科技传播的关系,反思了我国体育科技发展和传播不足的现状。从建立系列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形式等三个角度对科技冬奥的传播提出了建议。

陈锐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科技传播跨界沙龙嘉宾的分享与交流具有反思性、启发性、跨界性。在后奥运时代,需要推进奥运和科技跨界融通和并行发展,需要通过赛事传播将冬奥的时代感、科技感和中国科技形象展现出来,树立更客观、公正、全面的国家科技形象,在大国外交中打造中国科技外交主场。北京是奥运历史上唯一既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又即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应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育、总结和传播两届奥运留下的制度遗产、文化遗产与科技遗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