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22 15:24:24
选择字号:
学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生教育

 

据人社部今年年初统计,2020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86万人,而当年我国高校毕业生874万,高校毕业生占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比例为74%。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十四五”结束时会达到60%(2020年,该比例为54.4%)。届时,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拥有大学学历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在此背景下,研究生的扩招和“贬值”或将进入新的所谓“内卷”阶段。那么,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生教育呢?

优化质量 挤掉“泡沫”

尽管当前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突破百万,但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在学研究生数除以当年全国人口(单位为千人)所得数值——却很低。2018年,我国这一数据为1.96人,而美国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加拿大为7人左右,韩国是介于6人到7人之间。我国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未来10年到15年时间里,我国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但必须是在保障质量基础上的规模发展,否则可能导致研究生进一步“贬值”。

如何挤掉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泡沫呢?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看来,要把好“质量关”,首先必须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让“混文凭”的人“混”不出来,不达到质量标准决不放行。

同时,研究生培养要紧扣研究能力的培养。“现在,研究生教育开设大量知识型的课程,还是搞‘满堂灌’,对于培养创新能力不利。”他说,研究生课程应该与科研相结合,更多采取高级研讨班的形式进行教学。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认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在多元质量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不仅需要培养纯粹的学术能力,还需要培养其他的职业能力,如非认知能力、可迁移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毅力等,目前对这些能力的重视仍然不够,而这些能力对他们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刘永谋表示,研究生教育专门培养研究人才,不再是搞“通才教育”或“全面发展”,无关的培养环节应尽量压缩。研究生本人也要搞清自己的任务和主业,不要把工作时间浪费在主业之外的其他事情上。

调结构 降“虚高”

提高质量外,多位专家表示,当前研究生教育一个重中之重是优化结构,降低人数“虚高”的错觉。

当前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型(目标是搞学术研究)和专业型(目标是市场紧缺的应用科研人才)两类。在刘永谋看来,对于一些没有社会需求,既不好招生,也不好就业的学位点,当然要“踩刹车”,甚至是“砍掉”。

实际上,全国各高校已在这方面采取措施,如北京双一流高校原则上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全脱产读博,专业型硕士也全脱产学习,以解决教育资源错配的问题。

与此同时,刘永谋指出,对于高职专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要分开看待,今天专科本科教育已经完全去精英化,承担着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一般劳动者的重任。而研究生尤其学术型研究生,是准备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有限,扩招的步子不能迈得太快,陡然扩招易导致供需脱节。

彭湃并不支持大刀阔斧、大动干戈地“砍掉”一些研究生招生点。不过,他也认为,调整学硕和专硕的结构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他表示,“十四五”末,我国专硕学位要占到总研究生招生的2/3,目前距这个目标仍有距离。应加快培养速度,向企业“输血”,解决企业研发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生获取补助方面,也应该有学科差异。对于一些要坐‘冷板凳’、回报率不高,但却对国家有用的基础学科,应该提供更多支持,让他基本上可以后顾无忧地去做研究。”彭湃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也认为,未来应更好地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同时,对于一些国家急需、但个体需求不那么强的专业,可采取如补贴、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学生就读。

不止如此,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看来,还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吸引硕士、博士研究生到非一线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发挥作用。“现在,我身边有的博士毕业生宁可在北京当高校辅导员也不愿意去非一线城市的著名高校当教职。”他不无遗憾地说。

严监管 强自律

去年,我国高校清退了上千名超期研究生,被舆论解读为“从严”要求。对此,熊丙奇表示,研究生应当自律,考上研就要对自己负责。 同时,他表示,相关部门还要在过程管理、过程评价等方面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从严”管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导师制,对学生的质量负责。

沈文钦也表示,如今一些高校发生的研究生买卖论文以及文章造假情况,对文凭市场造成冲击,对国家教育资源也是很大浪费。因此,除要求研究生加强自律,监管部门更需“严把质量关”。

“大学生包括研究生要慎重,不要单纯为推迟就业就选择考研,而是考虑清楚今后的职业规划,再做决定。考研也要选择好专业和类型,尽量避免往‘内卷’的地方凑。”刘永谋告诫。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