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15 17:30:27
选择字号:
首次公开!钱学森回复郭光灿的亲笔信件曝光
一段尘封多年的中国量子信息发展的“国家大事”随之揭开

 

“您近日来信及所附材料都收到,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近日,在第五届“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强网读书节系列活动中,孵化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向网络安全科技馆捐赠了1998年我国“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回复郭光灿的一封书信手稿(复印件),这封尘封了23载的信件首次得以公开,也还原了一段关于中国量子计算的往事。

郭光灿展示钱学森先生回信 本源量子 供图

钱学森先生给郭光灿回信内容 本源量子 供图

感动——

23年前,钱学森回信郭光灿讨论量子信息发展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桌上摆着的两张泛黄信纸,是1998年钱学森寄给他的回信。“当时我一心想将量子信息在国内发扬光大,邀请钱老来主持香山科学会议。”郭光灿回忆道。

钱老当时已年届米寿,手书的几百字,仍笔力雄健。面对郭光灿的热情邀约,钱老挥毫写道:

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和非线科中心郭光灿教授:

您近日来信及所附材料都收到。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但此事关系到国家大事,必须由国务院领导来找人办。当年“两弹一星”就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的。但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而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时代。时代不同了,老一套方法是行不通的。我国在80年代初攻大规模集成电路就遇到这一难题。当然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刚刚选任了新的国务院领导,也可能情况不同了,我但愿如此。

来信说要我去主持您们申报的“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香山科学会议,这我很不敢当。但我现在已行动不便,已不能参加任何会议了。未能从命,请恕!

我很感谢您的来信及寄来的材料!

此致  敬礼!

钱学森

1998.3.20

就“国家大事”书信讨论,一来一回,足以感受到两代科学家对“科教报国”的深情。

上世纪90年代,郭光灿前瞻性地预判,量子信息一定会成为未来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

“当时没什么经费,很多人也不看好我们,但是我们就是相信这个领域一定会开花结果,哪怕四处碰壁,我们也要走下去。”郭光灿说,想要发展量子科技,人才和资金缺一不可。但当时量子在国内毫无“名气”,如何扩大影响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998年,郭光灿组织量子信息香山科学会议,“为了扩大会议影响力,提高会议水平,我想邀请一位大人物来主持这个会议。”这个人物就是当时中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

信中,郭光灿大胆建议,“要拿出当年搞‘两弹一星’的精神来搞量子信息”,同时他诚挚地邀请钱老来主持香山科学会议。令郭光灿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钱学森的回信。“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还表示“此事关系到国家大事”。同时,就如何组织全国力量,钱学森还以“两弹一星”的经验,在回信中表达了他的看法。

尽管最后因为身体原因,钱学森未能参加会议,但这封信也给了郭光灿极大的鼓舞。“钱老都这么关注和支持量子信息的研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随后,郭光灿找到同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著名科学家王大珩,后者欣然同意,他说:“中国人必须在量子信息领域有自己的声音。”

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下,量子信息香山科学会议成功举办,郭光灿也通过主题报告,让更多人知道了量子信息这个领域。

作为——

郭光灿投身中国量子科技事业的一生

郭光灿1942年出生于福建惠安,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是我国量子科学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

1960年,郭光灿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该校第三届学生。彼时,中科大教育年轻人必须有担当,要承担国家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不屈不挠,勇攀高峰。很快,郭光灿就在心中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20世纪80年代,郭光灿开始进入量子信息科技领域。1981年,郭光灿公派出国,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那个时候,国内对此一片空白,到了国外才发现,他们已经研究了20年了。”郭光灿暗下决心,一定要推动中国量子光学的发展。1983年,回国后,他开始努力推动中国量子光学的发展。

1984年,郭光灿召集了全国对量子光学感兴趣的学者专家,在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召开了国内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此后,他编写了国内第一本《量子光学》教材,并在国内首次系统教授量子光学课程。不少科研人员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听了郭光灿的课,从而开始投身到量子光学领域。

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郭光灿在中国科大成立了“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中科院正式批准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改名“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这也是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同一年,郭光灿也申请到了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并担任首席科学家。来自国内十多个重要研究所和著名大学的五十余位科学家协作参加该项目的研究。

多年来,郭光灿带领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深耕细作、开拓创新,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纠缠网络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国际一流水平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

传承——

郭光灿:“做一棵可以乘凉的大树”

近年来,量子计算在全世界发展迅猛,但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如果等待国内量子计算的相关技术发展起来,再去考虑产业化,将为时已晚。”郭光灿说,“我就不相信,不靠国外,我们在自己的土壤上培养不出量子计算的人才。”

2017年,郭光灿与他的学生中科大郭国平教授联合创立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国第一个致力于量子计算机全栈式开发、开创中国量子计算工程化先河的创业团队。近年来,该公司研发出国内首个工程化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并与晶合科技共建国内首个量子芯片联合实验室。

“为量子计算贡献中国力量”,这也是本源量子——这个从中科大的量子输运小组孵化出来的企业,一直以来都在坚持做的事情。如今,这个小组从最早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一百多人。

“实验室里的技术再强大,再尖端,也只是发表一两篇世界期刊的杂志。要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这个过程非常非常漫长,我希望本源的量子工程师们可以坚持做下去,我们作为科学家也会给予你们最大的支持。”郭光灿说。

从郭光灿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量子行业的年轻人为量子信息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他们(学生)来说,我是一棵大树。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大树底下不长草,我不干涉他们,必须放手让他们去冲,去闯。还有一句话叫‘大树底下好乘凉’,我希望我是那棵可以乘凉的大树,当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来找我,我是他们的大树。”郭光灿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