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22 18:59:48
选择字号:
施卫东:经费差距拉大,地方高校如何“追击”
 
 
每年的上半年都是高校密集发布年度预算经费的时期。
 
近日,又有一批地方高校——江西、黑龙江等地方高校以及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陆续公开了2021年度预算经费。其中,“双一流”高校——南昌大学、内蒙古大学的预算经费分别为28.06亿元、13.86亿元。而黑龙江大学作为全省预算最高的省属高校,尽管经费相较于上一年有所增加,但依然未能突破10亿元大关,仅为9.61亿元。
 
经费差距的背后,反映出部分地方高校与“双一流”高校间的发展差距。地方高校该如何“追击”?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政策、资源要跟上
 
《中国科学报》:在“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下,部分地方高校与“双一流”院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请您谈一谈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施卫东:在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问题上,各地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政策资源配置不协调,省、市的支持政策缺乏集中统筹,倾斜性规定几乎没有;建设投入不够均衡,“双一流”高校获得的支持力度远大于大多数地方高校,即使是同一地区,资源也大都集中于少数顶尖高校;全国不同地区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也不一样,差距很大。
 
另外,在相关配比机制方面,部属高校具有很多地方高校不一样的配比机制。比如《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已相继出台,但大部分省市并没有出台针对地方高校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资源和要素的支持力度不够和针对性不强,影响并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导致其与“双一流”高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科学报》:一直以来,地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都远小于“双一流”高校,这也是地方高校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您看来,应如何解决地方高校筹措经费难的问题?
 
施卫东: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难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
 
首先是大力提高生均拨款的额度。地方财政的生均拨款是地方高校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建议省市级财政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在生均拨款的额度上,至少应达到中央财政对部属高校生均拨款额的水平,并逐年提高拨款额度标准。
 
其次是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在建立、健全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基础上,设立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用以支持地方高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该资金可以通过“综合+专项”的形式实施,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上予以分类分额度支持的同时,也在教学、科研、学科、人才、国际合作等专项上予以支持。
 
再次是统筹地方政府对辖区高校的支持。通过签订省、市共建协议等形式,明确省级和市级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额度。通过科研项目、创新平台、人才队伍等支持渠道,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水平和能力,以贡献度为标准,提高所在地政府的经费支持力度。
 
第四是引导高校多元化筹措办学资金。各省、市可参照《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地区管理办法,引导地方高校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蓄水池”作用,提升社会捐赠筹资能力。发挥好校友会的力量,充分重视校友感恩回馈母校建设机制。加强地方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以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积极争取政府、行业和企业的经费支持。
 
最后是完善绩效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推行预算执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强化绩效导向,落实学校预算支出的主体责任,盘活存量资金,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投入效益。统筹教学科研用房等资源配置,不断提高配置的精准度,建立校内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建设节约型校园,加强过程管理,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三条路径实现分类分层发展
 
《中国科学报》:转型一直是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词。地方高校要生存、发展,其出路可分为哪几条,应该怎样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发展?
 
施卫东: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转型不是挂牌更名,也不是学校升格,而是要普通本科院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地方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在分类分层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历史、现状和特色,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一流发展之路。一些办学基础好、办学水平高的地方高校要力图突破重围、跨越赶超,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第一方阵的优等生代表(如苏州大学等)已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它们作为地方高校的典型代表,应该继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第二条路径是转型升级之路。部分办学历史悠久、已实现综合性和教学研究型转向的地方高校,可以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厘定发展目标,汇聚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对学校进行整体建设的同时,巩固优势、彰显特色,在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推动学校进一步转型升级,在实行“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第三条路径是特色发展之路。对于一些办学历史较短的新建本科院校,以及其他尚不具备建设高水平大学能力的地方高校,可以进一步巩固教学应用型院校建设的成果,持续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实现特色发展。
 
最后一类高校还要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具有鲜明行业和地方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要聚焦产业和企业的改造升级,专注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等领域,彰显创新服务的特色。
 
《中国科学报》: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的产教融合之路要与研究型大学、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之路作哪些区别?
 
施卫东: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之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中,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体现着“应用性”特征。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注重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侧重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开展科学研究,打造应用和交叉学科学术团队,面向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在社会服务方面,要强调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要立志于传承与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
 
教育家办学是应有之义
 
《中国科学报》:地方高校要实现自我发展,您是否同意“地方高校发展需要教育家办学”的观点?如果同意,您认为实现的路径是什么?
 
施卫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显然,地方高校发展需要教育家办学,只有教育家才能够办好地方高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新时代的应有之义。
 
推进教育家办好地方高校,首先要明确地方高校办学者必须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地方高校办学中培养教育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特色办学,主要把握以下要点。
 
地方高校的办学者要真正懂得高等教育规律。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动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全面履行,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真正懂得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地方高校办学规律。
 
以南通大学为例,南通大学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先校长张謇毕生倡导“教育兴国”理念,主持或参与创办了复旦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大学、东华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其“父教育、母实业”“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等办学理念,至今熠熠生辉,影响深远。
 
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办学者需要具备教育家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格局视野,需要把准时代发展趋势和学校面临的机遇挑战,需要熟悉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规律,需要具备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和瓶颈的能力,需要具备教学科研等方面宽口径、深领域的知识体系,需要具有非同一般的领导力和治理艺术等。
 
地方高校教育家办学要真正遵循办学规律。地方高校办学者要想成为“教育家”,不仅要懂得教育发展规律,更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来办学治校。办学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根本标准,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视为高校教育家办学成效好坏的关键指标。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动面广量大,要实现教育家办学,核心路径在于办学者遵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