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扬宗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9 9:38:22
选择字号:
“科代筹”:党领导共和国科技事业的开篇

 

■王扬宗

◎开栏语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科学开始接触世界科学的主流。然而,西学东渐300年,中国科学并没有走上近代科学之路。辛亥革命之后,现代大学逐步确立,科研机构相继成立,但内忧外患之下的科技事业发展仍然缓慢。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在建党百年之际,本报开设“党旗下的百年科学印迹”栏目,选择党领导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若干重要事件或历史瞬间,图文结合,展现党领导中国科技不断跨越发展,使中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光辉历程。

17世纪近代科学诞生,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后,科学加速改变着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敏锐地认识到这一亘古未有的变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科学视为“历史有力的杠杆”,认为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从创立伊始就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百年之前,党的创始人高举“赛先生”的旗帜,促进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党通过积聚人才、创建工厂学校和社团等尝试建立党领导的科技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党开始领导和擘画新中国的科技蓝图,我国科技事业终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让我们来看这张摄于历史转折点的珍贵历史照片——“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以下简称科代会、科代筹)合影。科代会名义上由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中国科学社等著名科学团体发起,实则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

1949年5月13日,全国科学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促进会在北京饭店召开,推举严济慈为筹备会议干事会召集人,涂长望为总干事。在党的组织和帮助之下,经过认真准备,1949年7月13日,科代筹在中法大学召开。与会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6位筹备委员,周恩来、吴玉章、叶剑英等到会讲话。为了保障科代筹顺利召开,科代会成立了临时党组,中央安排曾任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长的贺诚同志担任临时党组书记。

这次会议,集中了全国科学界的多数精英,包括竺可桢、李宗恩、叶企孙、曾昭抡、吴有训、饶毓泰、汤佩松、陈桢、严济慈、梁思成等20多位1948年当选的“中研院”首批院士,周培源、钱三强、钱伟长、赵九章、袁翰青、马大猷、黄秉维、高尚荫等约30位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们是中国现代第一二代科学家的中坚,大多西装革履,也有少数人穿长袍马褂(如曾昭抡等)。还有不少来自于解放区、根据地从事科技有关工作的干部和党员科学家,如刘鼎、恽子强、陈康白、计苏华、乐天宇、徐纬英等人。他们大多头戴解放帽,身穿干部服,其服装由军便服演变而来,装束与前两者明显不同。他们以及前两类人士中的梁希、曾昭抡、袁翰青等,很快就成为新中国科技界的重要领导人物。

这张合影摄于1949年7月13日中午。周恩来作报告是当天下午,因此没有出现在合影里。据报道,周恩来代表中央发表了近4个小时的讲话,主要论述了科学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他宣布“不久的将来,我们必须成立为人民所有的科学院”,号召全国科学家参与新科学院的建设。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公开披露中国科学院的筹建,首任院长郭沫若也在这次会议上露面。

在周恩来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科代筹确立的全国科学界的总方向是:沿着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配合着生产建设的需要,积极切实地为全中国人民服务。会议提出要解除旧的思想束缚,而代之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的宇宙观。会议批判了以往漫无计划的自由研究,提出新中国要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具体问题,如调查国内资源、训练科学人才、实现工业化等。

通过科代筹的宣传和教育,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核心的延安经验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这样就确立了科学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工农业和国防建设等服务的科学发展总方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界的领导地位。自此,中国科学事业走上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科代筹不仅是2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共和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开篇。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1-06-0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