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8 21:19:30
选择字号:
海洋气象科技创新战略研讨会召开
海气界面观测能力亟待提升

 

“除中国近海外,几乎所有大型全球海洋观测都是西方主导,我国对全球海洋的观测能力严重不足,这是我们向海洋强国和气象现代化迈进的一个卡脖子问题。”6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在海洋气象科技创新战略研讨会上表示。

海洋对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海气界面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实现的。张人禾指出,目前全球海气界面观测、特别是海气同步观测匮乏,严重制约了对海气界面能量和物质交换以及海洋对大气影响的科学认识。

“与海气界面能量交换观测相比,物质(水、碳、氮等)交换的观测更加匮乏。全球海气界面能量和物质交换观测的不足,严重制约气象业务预报、特别是海洋气象预报水平的提高。”张人禾说。

张人禾认为,针对全球海气界面观测匮乏问题,应抓住这一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问题,建立中国海洋气象海气界面观测网。“可从选择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试验开始,逐步推向业务化,为防灾减灾、保障海上各种经济活动提供海洋气象支撑。”

加快推进海洋气象科技创新,是新形势下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上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迫切需求。此次中国气象局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在青岛联合召开海洋气象科技创新战略研讨会,旨在深入研讨谋划新阶段海洋气象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和工作重点。

中国气象局局长庄国泰介绍,近年来,为积极推进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实施,中国气象局已初步建立了以沿岸及近海海域为主的海洋观测网,以及覆盖我国近、远海的极轨、静止气象卫星遥感监测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观测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展了以热带气旋、海上大风、海雾、近海强对流为主的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西北太平洋台风预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立了海洋气象公共服务业务体系,开展面向港口及跨洋航运、海上石油开发、近海渔业养殖和海上捕捞等的海洋专业气象预警服务。”庄国泰说。

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和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在科技、人才、政策方面的优势,将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打造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气象科技研发中心,加快突破海洋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海洋气象科技创新和业务建设的深入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