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松华 来源:《中国能源》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1/6/4 14:02:59
选择字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遵循科学规律

 

5月19日下午,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举行开工仪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两国核能合作项目。能源合作一直是两国务实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此次开工的四台核电机组项目,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一个国家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必然要经历复杂的制度、技术、市场和社会变迁过程。制度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制定,研究各行业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谋划绿色低碳科技攻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保障方案,并将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按照整体部署、系统推进、分类施策、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推动2030年前全国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主持召开部分节能形势严峻地区谈话提醒视频会议,对今年一季度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浙江、广东、广西、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节能主管部门负责同志进行谈话提醒,督促有关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能耗双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本地区年度能耗双控目标任务。

“能源低碳化事关人类未来”已是全球共识,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科技部正在研究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发挥科技在整个“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推进《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设立“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专项工作。

5月,各行各业在为“减碳”忙碌着。7日,中国石化下属公司西北油田自主研发的首座移动式光伏发电站开始试运行,年碳减排量预计90.7 t,节约人工成本达11万元;14日,内蒙古工业龙头企业包钢集团披露了“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30年具备减碳30%的工艺技术能力,力争2042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50%,2050年实现碳中和”。19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表示,上海正在抓紧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将推出包括“碳普惠”等项目,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碳达峰。

江苏碳减排“成绩单”显著,13个地级市纷纷行动起来,寻找发展与生态的最佳平衡点。作为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苏州以碳排放强度目标下降为中心,以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为主线,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节能减排、能源效率提高、森林碳汇增加等;镇江出台了《长江大保护(镇江)造林绿化建设方案》,明确到2025年,沿江森林质量提升面积累计达到2.8万亩,全面完成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作,实现新增碳汇5.49万吨;盐城提出“3060双碳”目标,聚焦能源安全,稳步提高能源开发水平,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今年4月,盐城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1004.76万千瓦,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无锡则创新开展“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搭建纯公益性质平台——“碳时尚”App,接入公众低碳出行数据,对绿色减碳行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全社会参与低碳城市建设。

按照“市场换技术”理念,无锡市与中国铁建股份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打造以技术研发带动行业发展,以产业集群形成装配式产业链,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向工业化和数字化建设模式转变,打造国际领先的“绿色、智慧、创新、示范”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推动轨道交通装配率达到50%—70%;其联合株洲中车时代、中铁四院成立中车无锡研究院,打造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智能融合系统、智能驾驶、智能运维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领域研发中心,建立更安全优质高效的数字地铁建设标准;打造国内首个“生态、幸福、智慧”的绿色健康人居社区。2020年无锡市轨道交通绿色产业达到150亿元产业规模,实现纳税约3亿元。在无锡四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行的情况下,到年底将减少年碳排放25万t。未来10-20年间,其轨道交通将基本建设成型,预计减少年碳排放63万t,引领城市绿色转型,将“绿色”打造成生产的“底色”。

未来,各地和企业将通过推进节能、发展绿电、努力实现碳基能源循环利用、生态固碳等多种手段,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决非一蹴而就,需遵循科学规律。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表示,考虑到近年来中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处在大约100亿t的水平,“双碳”目标符合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杜祥琬看来,要防止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关键是要防止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冲动。碳达峰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指向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调整的机遇。中国应借此机会逐步调整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的现状,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此外,一部分地区应率先进入碳中和,并对涉碳制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评估和优化设计,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可行的碳管理制度体系;还要完善碳减排约束激励机制,统筹兼顾能源平稳转型、安全转型和低成本转型,科学有效地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中国能源》杂志社社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