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1 9:00:51
选择字号:
“躺平”时代,高校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郭英剑

近期,“躺平”一词突然流行。它是伴随着从去年开始流行的“内卷”“鸡娃”等一系列网络用语而来的。

所谓“躺平”,是指无论对方作出什么反应,自己的内心都波澜不惊,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抱持一种顺从心理。比如,不想拼命赚钱,拒绝做金钱的奴隶,向现实的资本生活低头,主动去过低欲望的生活。

应该说,包括“躺平”在内的一系列流行词语,更多反映或隐含了当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活状态以及人们无奈的人生选择。由于它们涉及到了青年一代,进而引发了各方的深切关注与焦虑,并引来不少批评意见和指责。当然,也有不少建议与鼓励。然而,这些批评、指责、建议与鼓励,在青年那里引发了强烈反弹,双方出现了严重分歧,各大媒体也跟进介入,进而引发了空前激烈的争论。

应区分“躺平”群体

虽然从“内卷”到“躺平”等词语并无先后顺序之分,但从我这里所罗列的先后顺序,大体上可以看到它们是涵盖了竞争、奋斗、颓丧、放弃、顺从这样一个循环逻辑。就群体而言,可以看到其涵盖了从青年大学生到初为父母的青年以及步入中年的父母。换句话说,至少两代人都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其中一些人因感到无法改变现状选择了放弃。

虽然我理解很多专家、学者、父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担忧、焦虑与好言相劝,但我以为,还是要在对选择“躺平”生活的人群加以区分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作出深入分析,才能与“躺平”者进行有效沟通。

首先,应该有学者与机构站出来做一调查,看“躺平”者中大学生、青年父母和中年父母的数量、职业、性别等的比例。目前的调查只是让人在“躺平”还是奋斗之间进行选择,其科学性与代表性存疑。人们不必被有数万人选择坚决“躺平”所吓倒。

其次,必须承认,“躺平”是一个人的权利和选择。只要选择了“躺平”并承担“躺平”所带来的后果,“躺平”者根本不会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在此情形下,“躺平”者与劝导者之间是很难沟通的。因此,无论是专家、父母、亲朋好友,乃至正义论者,若对“躺平”者有意见或不满,应该探究一下原因何在。不问缘由的指责并不可取。

最后,“躺平”是谁之过?一个社会不会全部是奋斗终生的人,自然也不会全部是“躺平”者。但值得关注的是,当众多人选择“躺平”,乃至一代人以“躺平”为乐,或者以“躺平”作为(无声、无力)抗争的宣言或手段时,更应该反思的不是个人,而是社会。

事实上,上述“内卷”“躺平”现象以及名校毕业生从事低端工作的情形在世界各国都存在。近年来,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多。近日,一名29岁的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求职做保姆的消息又在网上疯传。不仅如此,据家政公司人员透露,还有不少研究生、“海归”来求职,工作内容主要是带孩子、做全科辅导,年薪一般在50万元左右。这同样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被认为是青年人选择“躺平”的另一种生活形态。

然而,在这样的“躺平”时代,我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向大学生解释上述现象,让他们依旧相信读大学的意义,并有勇气面对未来艰难的人生。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更应关注在校大学生。如今毕业季已至,我们也更要关注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关注他们的未来。

几天前,哈佛大学举行了2021届毕业典礼。有两位哈佛校友应邀在毕业典礼上致辞,他们朴实无华的话,相信对于今天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用手和脚去丈量未来

第一位演讲嘉宾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职业篮球运动员林书豪。他既是首个在 NBA 打球的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也是首个赢得 NBA 总冠军的亚裔美国人。

演讲中,林书豪反思了哈佛学位对他作为职业运动员的意义。他说,虽然他很高兴拥有哈佛学位,但这对他的职业生涯来说毫无意义,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也没什么帮助。因为在球场上,人们不会因为你有哈佛学位而高看你一眼。当他在场上表现不佳时,人们则会嘲笑他作为亚裔球员的无能。

由此,林书豪意识到,他作为亚裔的身份是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是有力量的。同时,他也意识到大学所给予他的是一种能量。

他说:“我逐渐理解了,我的身份是我超能的一部分。尽管我永远不仅仅是一名亚裔球员,就像你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你的背景一样,但我是谁以及我来自哪里无疑都融入了我所做的一切,就像我们会永远铭记我们追求真理的校训一般。”

与他同台演讲的毕业生法拉尔,为林书豪的观点做了很好的补充。她通过分析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的理论主张——怎样才能写出一部伟大的小说,分析了2021 届毕业生的人生旅程。

法拉尔反对坡的观点,即作者应该在知道故事结局后才能开始写小说。她认为一个好的作家,不必在开始写作之前就一定要知道结局。

“我们没人能预测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也很少有人能预测到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她说,真正的写作和生活就是这样。抬腿向前,走出校门,或者进行创作,走入未知的单词和句子的节奏之中,或者进入现实,用你的手和脚去丈量未来的路。

不走寻常路

另一位演讲嘉宾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名誉教授、现任美国参议员沃伦。2019 年 2 月,沃伦宣布竞选总统,最终在民主党初选中获得第三多的代表票。这位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出身的公职人员,敦促法学院 2021 年的毕业班“要有勇气”去面对未来。

沃伦希望毕业生能多花时间思考并勇敢探索有目的的职业,而不是追寻预先计划好的舒适未来。

她所谓“有目的的职业”,是指进入公众服务或公益服务的领域,成为为他人服务的人。她说,这是一个可能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在那里,你会找到你喜欢的工作、给你目标的工作,以及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工作。

沃伦提出这一建议其实是有的放矢的。根据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就业数据,该院2020 届毕业生在毕业10个月后,共有 337 人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在公共利益和政府部门工作的分别只有 63 人和 23 人。

她承认,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大家可能会选择“已经确定的”道路,比如加入著名的律师事务所或企业,因此也会变得非常富有。但她说,“毕业是谈远大梦想的时候,所以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建议,谈一些需要勇气的事情,那就是——不走寻常路!”

尽管沃伦对自己所有学生的成功都会感到高兴,但最让她引以为豪的,还是那些有勇气去冒险和尝试真正重要事情的人。

沃伦说,法学学位——尤其是哈佛的法学学位是一种强大的工具,但如何利用它很重要。有利可图时,你可以用它帮助富有和有权势的客户变得更富有和强大。但她建议,大家还可以考虑其他需求更大的人生道路,敦促大家考虑对公共服务开放的生活,而这正是需要“勇气”的地方。

演讲中,沃伦承认自己并没有“解决所有遇到的问题”,并“犯过错误”且工作充满挑战,但她每天都坚持不懈。在她看来,尽管将自己的生命和职业奉献给他人需要“勇气”,但追求能帮助最需要的人的职业,将使毕业生拥有“更丰富的生活”。

在“躺平”时代,或许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人有权利选择放弃,但对于尚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现在谈“躺平”不免为时过早。因为对于顶尖大学毕业生来说,改变世界恰是其职责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哈佛两位校友的发言启示我们,不仅要改变自己,也要改变社会,这是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顶尖大学毕业生)的使命所在。当然,这样做并非易事,因为这需要非凡的勇气,甚至要牺牲个人利益去从事公共事务,但也唯有如此,才能让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重新站立起来。

《中国科学报》 (2021-06-01 第7版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