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 科学网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1/5/24 21:05:12
选择字号:
多所名校部分专业停招学硕!研究生人才培养迎重大调整?

考研圈又扔进一个“炸弹”。

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宣布自2022年开始,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硕)。实际上,停招学硕并不是复旦大学首次这么做,去年该校软件学院已停招学硕;除复旦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也都做过这样的决定。

只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成了部分高校的“预定方案”,而高校的这波操作并非冲动之举。去年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就提出,“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然而,学硕停招,对于专硕而言是否就是“利好”?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长期以来,对专硕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一直存在争议。

专硕和学硕数量基本持平

去年7月,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在其官网称,该学院从2021年起不再招收学硕,将软件工程专业的相关研究方向和部分招生计划调整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专业招生。该学院进一步称,将继续招收专硕。

除了复旦大学外,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停招部分专业学硕,取而代之的是“只招非全日制”。

非全日制是专硕的一种形式。作为“舶来品”的专硕,早在1990年便开始在我国 “试水”。当时,教育主管部门仅批准试办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除了在职人员或应届本科毕业的非全日制学生外,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的全日制学生是专硕的另一种形式。

时间到了2009年,教育部决定从这一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范围。

相应的,专硕生源从最初以调剂为主,到由学术型调剂到专业型比例增加,说明其社会认可度的提升,也被看作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应社会需求的一种表现。就教育和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江苏省而言,根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该省专硕毕业生就业率、平均月薪比学硕毕业生分别高0.33%和约5%。

根据《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截至2016年,我国专硕和学硕数量基本持平。自2017年起,专硕数量高于学硕。

“学校这几年的‘增量’指标主要集中在专业学位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研究生院质量评估与监督处处长张建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西农在优化学科布局的同时,积极申请专业学位授权点,进一步增加专硕招生规模。

截至2019年5月,我国已有40余种专硕学位。

去年发布的《方案》明确规定,到2025年,专硕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同时,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支持学位授予单位将主动撤销的学术学位授权点调整为专业学位授权点。

硕士教育“近期效应”更大

对于这一现象,有学者认为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是相关联的,张建刚也对此表示认同。

多年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尚小,硕士和博士学历层次均定位为学术为主。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增,对硕士和博士教育的培养定位也由此作出调整。

通过实证研究,北京某高校教育学院教授刘亮发现,硕士教育对近期经济发展及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博士教育则相对具有滞后效应,对中长期经济和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博士教育更应基于基础学科布局、侧重学术研究的培养与考察;硕士研究生则贴近现实需求。去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也明确提出,未来的硕士生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硕士生教育较为灵活、多元,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可在较短时间周期内表现出来。”刘亮解释道,如专硕教育侧重应用与专业实践,其生源与就业去向在一定程度上与明确、特定的行业相对应。因此,专硕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快速、高效地投入到这些行业中,并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子系统对国家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但这并不是说学硕不重要。“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学硕是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开展高水平创新性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张建刚表示,国家允许学硕招生指标用于招收专硕,“但西农学硕数量每年保持小幅增加”。

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也是一种路径。例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停招学硕的同时,也宣布选拔优秀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2020年6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从2021年起停招学硕,增扩博士研究生项目招生。

张建刚也观察到,部分高校陆续取消了与国家的人才需求不契合、与学校发展定位不一致的学位授权点。“下一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可能更多的是增加专业学位授权点。”

也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科学报》解释,近年来高校相继停招部分专业学硕,也可能是为了应对学科评估,希望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增加某一学科的竞争力。

找到各方需求平衡点是关键

虽然专硕毕业生的“处境”有所好转,但专硕数量不断增多与其难以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权益之间的矛盾仍大量存在,且饱受诟病。

国家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以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例,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

然而,一项政策的实施很难立刻见效。

“专硕培养需要在各方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楼云江等人撰文介绍,在实践中,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各方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因此培养学生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也无法完全相同。他们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也相互制约,从而产生内耗,最后的结果无法让各方满意。

事实上,我国专硕的培养目前仍处于不断完善的上升期,包括学习内容、课程和实践方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适合于专硕的独特培养体系仍在建设中。

以西农为例,该校在国内较早探索以“人才培养项目”形式进行专业学位招生培养。2010年,该校实施以实验示范站(基地)为依托的专硕培养模式改革,2018年设立“乡村振兴”专硕培养专项,建立以产业中心地带的实验示范站(基地)为平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三位一体的专硕培养“西农模式”。

根据西农5月初发布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意见(2020—2025)》,该校将进一步实施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布局、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此,西农将邀请行业产业专家深度参与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拓展实践学分内涵。

不过,张建刚强调,“虽然不同学校在专硕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不同的探索,但对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会变,即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如刘亮所说,需要加强对专业学位的研究和讨论。“只有对专业学位研究、讨论透了,达成共识,相应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