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5/18 16:06:08
选择字号:
博士后招聘不是“搞慈善”

 

国内高校扩招博士后发论文、博士后晋升通道变窄等现象正常吗?博士后制度是否急需改革?针对博士后的苦恼,高校是否应为其提供更多职业培训和晋升通道?

多位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博士后的定位”正本清源:博士后并非“学历”教育,而是一种职业“岗位”。

“博士后工作站是博士无法及时就业的缓冲区,没有义务做学术慈善,为其提供训练和更多晋升通道。”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示,“博士后扩大岗位规模,不是扩大招生,而是扩大招工,完全可以增设更多岗位。”博士后是一份带有“很强实习就业意味”的临时性工作,高校需要明确告诉博士后这一岗位的性质,以消除他们对这一岗位待遇产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对博士后定位认知须改变

在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建议下,我国自1985年起实施博士后制度。然而,与国外偏重于人才“使用”的定位不同,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高学历人才稀缺,博士后的定位也具有“中国特色”——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

“这使得博士后一度被视为比博士更高的‘头衔’,并被作为师资力量来源给予留校等各种政策优惠。”熊丙奇说,时至今日,很多人对博士后的定位认知仍未转变,希望获得以前的“优待”。“这种认知偏差造成很多博士后对当前晋升通道缩小极不满意。”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在去年召开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座谈会上公布的数据,经过35年的发展,截至2020年,我国已设立7000多个博士后站(33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8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5万多人,期满出站博士后近15万人。

“这7000多个博士后站,无论是哪一类,都是临时性的工作岗位,而不是学历教育,并非学业的延续。”江晓原说,今天的博士比过去大幅增加,使得博士后岗位的“特殊性”大大降低。

他表示,博士毕业找不着工作,通过做一站博士后来缓冲,发表论文、积累人脉、增加资历后继续找;而高校通过招聘博士后作为临时雇员来撰写论文,提高影响力。这种方式让供需双方实现“共赢”。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褚建勋看来,现有的博士后制度,包括一些高校斥资扩招博士后做科研,并没有不合理之处。“用人单位就像一个人才市场,只要有经费,就可以招聘尽可能多的博士后。”他说,“如果你在博士后当中水平很高,就会被留下来;否则,干两年走人,再找一个差一点的地方很正常。”

“美国就是利用这种机制吸引各国博士做两三年的研究,然后把最好的人才留下来,促进科学研究的繁荣。现在我们的博士后制度发展得还没有这么充分。”他补充说。

“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对博士后定位的认知也必须改变。”熊丙奇说。

看清“论文责任”

博士后期间单一的“发论文”训练,包括无法随心所欲研究喜欢的方向,也是此次采访中博士后的“槽点”之一。

“对个人来说,论文是博士后工作期间绩效的最直接反映。如果连论文都不写了,靠什么评价你的成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袁军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袁军鹏仍然记得15年前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做博士后的情形,当时该校博士后人数就远超职员。“博士后是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群体,只要你能肩负起责任,干得了事,就不会被忽视。”他说。

对此,江晓原也表示,博士后需要认清承担的责任。博士后是由工作单位和指导老师共同资助的,被要求完成用人单位的论文指标和按照导师的要求做事是合理的,“没有理由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针对一些用人单位要求退站博士后退还在校期间所有工资和福利的问题,江晓原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霸王条款”或“不公平条约”,而要看具体情况。

“假定博士后已发表所规定的文章,就不应该向其追索相关退款;假定一篇文章没有发,什么都没做,却享受了一年待遇,当然要追回。另一种方式是不追回你的钱,但要把论文发够了才能出站。”江晓原说。

“任何一个工作岗位的雇佣,其实都是一种交易。如果一方完不成交易事项,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争执。”江晓原说,“用人单位设立博士后站,都不是在搞‘学术慈善’。你拿着比讲师还高的工资,玩上两年就出站了,这合理吗?”

“如果你干不完活、发不了论文,就不能指责雇佣你的人。”他补充说。

“发表文章对个人找工作肯定是有利的,即使不在这个学校留下来,优秀的博士后也可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也表示。不过,他同时认为,短期的高强度竞争往往很难出大成果,也会导致急功近利、快发多发,乃至注水论文,一些情况下甚至会催生一些论文买卖。比如,最近网曝的北大已出站博士后付某涉嫌买卖论文的行为。这是博士后评价需要注意的一点。

进站“三思而行”

当前博士后扩招导致其晋升通道进一步收窄,可供高层次人才争夺的职位越来越少。很多博士后不得不放弃最初的高校终身教职目标,下沉到中学甚至是小学当老师。

博士后的成本收益比日益“缩水”,还要不要做博士后?采访中,作为“过来人”的几位学者均表示,在博士后进站之前要仔细考虑是否适合做科研,是否走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且并不稳定的岗位。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强烈愿望和才能,就朝这条路走;否则,这将是非常艰苦的一条路。”刘永谋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时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他希望扩展研究领域,便做了一站在职管理科学工程领域的博士后,最终实现目标。

他寄语“后来者”,选择做博士后一定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同时对这个阶段的考验要有心理准备,努力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拓展学术成果与影响,融入学术共同体,最终获得永久职位。此外,还要意识到博士后道路不见得百分之百会成功,不盲目地被未来的预期和愿景所误导,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冲突。

“如果没有这样的打算,可以早一点进入社会。这样对他个人有利,年纪比较轻,各方面可塑性更强。”刘永谋说。

“回顾历史,老一辈科学家当年也是经历了残酷竞争才走到今天的,如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经历的挑战不比今天少。如果确定要走科研路,调整好心态、加倍努力才是正道。”江晓原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