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被看成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不断取得世界瞩目性的科技进展,国内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但高影响力期刊在全球占比仍较低。为此,中国也从国家层面推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支持国内期刊发展,并向国际化迈进。
然而,在如今以数据共享、开放科学为重要标志的新型学术传播背景下,期刊该如何走向国际一流?这是国内期刊走向国际一流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日前,继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与世界期刊出版集团Wiley携手打造《WLF议题大会—科学共享新生态》国际场后,WLF又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合作推出国内场,听听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如何思考这一问题。
专业性离不开同行评审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看来,专业性是一流期刊重要标志之一,再加上多样性和开放性,这样的期刊才能为国内科研工作着的优质研究成果提供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推广渠道。
《细胞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该刊于1990年创立,2019年影响因子达20.507,学科排名世界第七。该刊编辑部主任程磊介绍,以“发表最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动科学进步”为使命,《细胞研究》花费了30年的时间,长期点滴积累优质稿源和口碑,坚持卓越,才打造出如今的品牌。
“期刊最大的价值之一是对科研成果进行筛选和把控。”程磊表示,期刊需要保证内容的高度准确性,这样才能为大众带来正向影响,引领大众关注科学。
而专业性上的质量把关离不开同行评审。“科研工作允许出错,哪怕涉及撤稿,但不允许造假。”徐华强认为,期刊需要加强同行评审工作。对于专业度高的国际编委工作忙、难邀请等现状,他认为,这依旧是一个积累过程,“当期刊影响力提升后,邀请难度也会逐渐变小”。
共享离不开专利保护
由于评审工作常由全职的专业科学编辑以及一线科学家担任。在关注度颇高的同行评审回报上,程磊认为,期刊以论文作者付费的模式来承担相关费用是合理的,同时国家有多种类型的科学基金,以支持作者们在开放获取的刊物上付费发表论文。在他看来,这也是开放科学的必要措施。
在如今更加开放的新型学术传播体系下,程磊提到,《细胞研究》紧跟潮流,在10年前就采取论文及数据选择性开放获取模式。期刊由订阅模式转向开放模式是当下巨大趋势,不仅能提升传播效应,还能激发更多人对科研的兴趣。
“数据的分享和开放更需要是‘FAIR’的。”Wiley中国区生命与社会科学编辑总监吴燕解释,“FAIR”为可被找到(Findable)、可获取(Accessible)、可交互(Interoperable)、可再利用(Reusable),“这样的开放数据才有效和高效”。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林伟也深有体会。他表示,数据与算法原始代码的共享,将极大利于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能让相关研究者更加高效地开展新研究,尤其涉及到
领域,可以更快地验证实验是否可重复性。
然而,有时学界为了避免竞争会延迟公布数据。专家表示,科研领域竞争激烈,共享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强力的专利保护政策。
“毕竟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实际上也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细致的描述。”林伟认为,一方面国家可以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专利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也要增加自身的专利保护意识。
此外,在共享数据的应用层面,需要相应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以提前规避安全性、伦理性等风险。
引领与引导同样重要
徐华强和程磊共同提到了期刊的另一个使命,即引领研究潮流。
在程磊看来,期刊应该有这样的担当,去鼓励科学家开拓新领域,而不仅仅只是“跟随性研究”。
当今科学前沿内容往往聚焦在交叉领域,顺应时代性,一流期刊的稿件需来源领域广、可持续强,在打造上将会更加困难。林伟表示,期刊应该及时配备相应的管理系统,编辑团队需要更多地走入科学家队伍并与之互动,创造一些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进行交流的平台。
事实上,期刊不仅要引领科学研究,更应开展科学二次传播。例如,《细胞研究》编辑部团队与国内知名公众号进行合作,邀请专家以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专业科学文章,助力科学二次传播,减少大众对科学的误解。
徐华强同时指出,科学政策的解读同样重要,能让相关人员和大众对期刊、对科学界有更多关注,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科学素养。
“期刊可尝试将不同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内容信息整合,进行定制化的科学二次传播,此举能惠及众多科研人员甚至是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吴燕补充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