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21 12:44:39
选择字号:
科技助力奶业“做强做优”

 

4月18日,记者从“2021年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暨中国飞鹤优质乳全产业链新鲜成果发布会”上获悉,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6年以来,已制定了26项全产业链标准,优质乳工程示范企业从最初的3家增长到25省60家,国产优质巴氏杀菌乳产品中乳铁蛋白含量已达到进口奶的8倍以上,优质乳制品品类从液态奶扩展到奶粉领域。

联盟理事长王加启说,由“做大做强”到“做强做优”,从“安全奶”到“优质奶”,“优质奶产自于本土奶”的科学理念已经成为民族企业发展的压舱石。

 

提出理念:优质奶只能产自本土奶

2007年我国进口液态奶仅0.5万吨,2016年猛增到65.5万吨,10年间年均进口增速高达72.0%,是造成国内生鲜乳收购出现压价、限收,甚至倒奶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奶牛养殖业承受了巨大冲击。

联盟理事长王加启告诉《中国科学报》,进口液态奶直接抢占国内消费市场,品牌众多,对消费者的影响很大。国产奶企业面对进口冲击被动挨打,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扭转困局。

“消费者最关切的问题是:国产奶与进口奶,到底哪种牛奶好?”

联盟对进口与国产液态奶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国产奶与进口奶安全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但是在乳铁蛋白、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等重要活性营养因子方面,国产优质液态奶的品质全面优于进口液态奶。

进一步分析发现,进口奶普遍存在运输距离远、保质期长或过度加热等问题,导致品质大幅度下降。因此,联盟首次明确提出“优质奶产自本土奶”的科学理念,既科学回答了消费者的关切,也已经成为国产奶应对进口冲击、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构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奶业

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郑楠介绍,联盟成立于2016年,主要任务是实施优质乳工程:借助科技手段,在奶源上实现生乳鲜活本土化;在工艺上实现加工工艺低碳化;在产品上实现奶类产品优质化;在消费上实现国民消费理性化。从而达到标准引领—品质引领—品牌引领的示范作用,显著提高民族奶业科技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健康安全、低碳绿色、营养鲜活的奶产品。

6年来,实施优质乳工程的企业从3家增加到25省60家,生产的国产优质巴氏杀菌乳产品中乳铁蛋白含量是进口奶的8倍以上,产量占国内市场总量的90%以上。“优质乳工程示范企业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郑楠说。

在联盟工作会议上,光明乳业等31家企业和蔡永康等12位先进个人分别获得了“优质乳工程助力健康中国先进企业”奖牌和“奶业优质发展突出贡献个人”奖章。

“优质乳工程,不是一个项目或运动,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王加启指出,实施优质乳工程,是发展优质绿色奶业的战略途径。把本土奶打造成优质奶,消费者信心才可逐步恢复,民族奶业才能成为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才能助力下一代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创新:引领奶业高质量发展

联盟在奶业创新团队数十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针对奶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奶产品核心竞争力偏低等重大产业难题,带领联盟创新了生鲜乳用途分级技术、绿色低碳加工工艺、奶类品质评价技术和优质乳标识技术4项核心技术,制定全产业链标准26项,初步构建了优质乳工程的科学理念和技术体系,把养殖和加工企业牢牢联结在一起,始终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养东介绍,优质乳工程实施成效显著。例如,生鲜乳用途分级技术在光明乳业应用后,加工企业主动寻找优质奶源,在全国奶价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每千克优质生鲜乳收购价上涨0.15元,每头成母牛每年增收686元。这正向引导了奶业利益分配,破解了长期以来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利益分配不平衡的难题,切实保护了奶农利益。

此外,加工企业去掉传统加工工艺中的预巴杀和闪蒸工序,采用绿色低碳加工工艺,使得加工温度由原来的105℃下降到75℃。示范企业每加工1吨巴氏杀菌奶节约48.55元,加工成本降低15%以上。

郑楠说,奶类品质评价技术指导示范企业充分挖掘本土奶源的鲜活优势,生产的优质巴氏杀菌奶中乳铁蛋白和β-乳球蛋白含量分别是进口巴氏杀菌奶的8倍和10倍。示范企业开发出安全健康、绿色低碳、营养鲜活的优质奶产品,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面对进口冲击时充满信心,从容应对。

据悉,2020年30家企业通过优质乳工程验收,生产的优质巴氏杀菌乳已经占市场总规模的90%以上,深受消费者喜爱,优质乳技术已经助力企业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了较大市场影响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