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20 17:12:01
选择字号:
“陆士嘉班”成立背后
本科育人理念的北航式探索

 

4月10日,16位院士和百余位专家学者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见证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陆士嘉班”的成立。

陆士嘉是中国近现代空气动力学的先行者之一,也是北航主要筹建者之一。今年是陆士嘉先生诞辰110周年。“陆士嘉班”即北航原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空天实验班”。该实验班于2020年设立,定位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及本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在探索‘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鲍蕊表示,“陆士嘉班”的使命担当就是要传承陆士嘉为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北航“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精神,践行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杰出人才。

归来的实验班

在北航,如果一位新生选择在工科实验班类(航空航天类)就读,先要进入冯如、士嘉、守锷三大书院。在这里,他们将学习一年基础课程。从二年级开始,他们自由选择各学院接受专业教育。“空天实验班”便从选择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中进行二次选拔。

2020年6月,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了关于选拔“空天实验班”人才的通知。虽然学生可自愿申请,但他们也要“对标”是否符合申请资格——申请者首先进行学业综合分排名,按照综合成绩确定面试名单,符合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发表本领域重要科研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等免试条件的可直接录取。入选学生需要对空天科技和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也是申请条件之一,但中途发生兴趣转移,也可退出实验班。

首届“空天实验班”共招收31名学生,李沛杉就是其中一位。“录取条件谈不上多苛刻,但也不容易,还是需要努力学习才可以进来并留下。”她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鲍蕊看来,“空天实验班”的选拔注重评价综合素质,摒弃简单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考核标准的方式,以志趣为前提,以学术道德、创新潜质、团队精神等综合能力为准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

“空天实验班”的设立要追溯到十年前。当时,北航在拥有校级实验班的基础上,鼓励各学院成立院级实验班。为此,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航空实验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如小班化、团队指导教学等。“从人才培养效果及学生读研后导师反应来看,效果很好。”鲍蕊回忆道。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院级实验班被取消。但近年来,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学院再次提出设立实验班。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综合研判,决定设立“空天实验班”,在不向学校索要资源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北航精神的航空航天拔尖学生培养方案,力争成为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典范,形成可推广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就这样,深受师生欢迎的实验班在消失了几年后,又回来了。

情怀教育不可或缺

时间到了2021年,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塑造空天报国的精神标志”提上“空天实验班”人才培养改革日程。在鲍蕊看来,如果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空天实验班”前期的探索更偏重“智”。“在培养‘德’的方面,我们一直在寻找更持久、更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巧合的是,今年正值陆士嘉先生诞辰110周年。在筹备纪念大会暨第三届“美丽力学”学术研讨会时,学院的想法来了——经陆士嘉家人同意后,“空天实验班”正式改名为“陆士嘉班”,并由陆士嘉的学生、9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克智题写了班名。

“并不只是改个名字。”鲍蕊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他们希望把情怀教育融于实验班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而陆士嘉就是非常有情怀的人,“这一点非常合适”。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陆士嘉想到祖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学航空将对祖国有贡献,带着“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的信念,她毅然选择航空科学,并决心做近代流体力学奠基人普朗特教授的学生。凭借坚强的毅力和优异的成绩,她最终如愿,成为普朗特唯一的女研究生,也是唯一的中国学生,同时也是这位著名教授的关门弟子。

学成回国后,陆士嘉开设了磁流体力学专题讲座,为先进高速飞行器技术研究打基础。她积极从事黏性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组织工作,带领年轻教师共同写出了中国最早的上述学科分支的讲义或著作。1954年,在陆士嘉主持下,我国招收了空气动力学学科最早的研究生。

陆士嘉本身有较重的家庭负担,但她很少对别人讲,把更多爱给了人民和国家:当得知兰考人民生活困难或看到有地方闹水灾或发生地震,她立即寄钱去;对教研室经济困难的同志,多次解囊相助;当国家遇到困难,她虽然不在减薪范围内,但也要求减薪。

按陆士嘉的学历和资历,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当之无愧。但陆士嘉回绝了推荐,她认为,年纪大的同志应该主动为中青年同志创造条件,更有利于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

“祖国需要什么,她就做什么,且不计个人名利与得失,还能做好。”鲍蕊感动于此,更希望培养出更多这样的人才。

“研中学”和“学中研”贯穿始终

回答现阶段大学本科生应该接受何种教育的问题,是高校的重要责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没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空中楼阁。对此,北航校长徐惠彬表示,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应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通过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学习、求实批判的学术思维训练、担当责任的价值品格涵养、自主兴趣的专业路径选择,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的目的。

鲍蕊介绍,“陆士嘉班”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包括学术导师、学业导师、成长导师、朋辈导师、思政导师在内的专属导师团队,从大二开始,引导学生接受科研熏陶、参与项目研究,将“研中学”和“学中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李沛杉加入“空天实验班”后,便参与了“冯如杯”项目,涉及空中加油验证机的建模、装配无人机等工作。

“从最初的调研,再到设计、制作,我得到的不仅是无人机知识和动手能力。此外,我还明白了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其中的一颗螺栓无法达到要求,便需要对之进行改进、重新安装制作;我也明白了科研活动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不断查阅资料,不断交流,才能将‘科研作品’做得更好。”

“我们要努力给优秀人才提供优质平台,用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培养要素,让他们尽快冒尖。”鲍蕊说。而“陆士嘉班”正是基于此种理念的探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