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16 10:10:04
选择字号:
首个“中国癌症早筛日”启动
肠癌早筛“落地”须三方联动

 

“目前,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依然是我国的主要癌种,并且这几种癌症大多发现的时候都是中晚期,不仅花费高,五年生存率还比较低。如果这些恶性肿瘤能够在早期被发现,将预防工作前置到社区到家庭,相信我们离‘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将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的任务更近了一步”。4月15日,在首个“中国癌症早筛日”启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表示,肿瘤防治,须早筛先行。

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9年全国癌症报告》,2015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数约为392.9万例,平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死亡病例数约为233.8万例,平均每分钟有4.5个人因癌症失去生命。

鉴于此,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国家癌症中心早诊早治办公室作为学术支持将4月15日作为中国癌症早筛日,旨在呼吁和强调早筛的重要性。

结直肠癌适合早筛

在启动会上,与会专家特别提到肠癌的早筛的必要性。

“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较长,从增生性病变到腺瘤、癌变、临床期癌以致晚期肿瘤,大约需5~10年时间,有足够的筛查、预防机会。而结直肠癌如果在早期得到干预能够实现超90%的生存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说,早期结直肠癌常常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疾病进展,才会出现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甚至便血等症状。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推广结直肠癌筛查的经验表明,10年间对50岁以上人群进行肠镜检查,肠镜检查参与比例从2000年21%提升到了2015年的60%,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均呈下降趋势。

而我国的数据是:2015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37.1万,2019年全国新发结直肠癌患者已达52万,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率仅有7%左右。

“预防肠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早期筛查过程中发现肠息肉,再通过微创手术切除病灶。”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说。

那么,哪些人群需要做结直肠癌的筛查呢?什么样的筛查手段更适合中国国情?

“可以先将人群分层,采用适合自己的筛查方式,引导老百姓精准就医,让肠镜检查成为肠癌筛查的最后一个关口。”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教授对《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做了详细解读。

陈万青建议,自40岁开始,每个人都应该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明确风险等级。如果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参加结肠癌的筛查。如果有相关遗传性疾病,筛查开始时间要再提前。

其中,该《指南》推荐,非侵入性的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可以作为肠癌早筛的重要手段之一。据悉,该技术经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验证,相关产品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其对结直肠癌的灵敏度(95.5%)和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63.5%)较高。

多方携手推动早筛落地

“我们不仅要通过居家检测的便捷服务帮助癌症早筛下沉到更多的家庭,也要全力支持科普工作,让癌症早筛的科学认知消除人们对癌症防治的误区。”诺辉健康执行董事兼CEO朱叶青说。

不过,“攻克癌症,是一个系统工程,战略工程。癌症的管控应该从三个战略层面上加强,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王锡山认为,在国家层面上,应做到战略上“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增加结直肠癌预防资源投入,大力推广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及相关措施。

在社会层面上,包括医院、学会、协会以及媒体在内的各个社会部门应当齐心协力,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做到“专科医生同质化,病人治疗规范化”,形成结直肠癌全链条防诊治路径。

而在个人层面上,王锡山呼吁和号召每个人都要提高防癌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让每个人都了解结直肠癌,并进一步意识到结直肠癌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危害。

“只有三个层面整体联动,整合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网络化的结直肠癌医疗模式,才能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最终实现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防诊治的大工程,让更多患者受益。”王锡山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