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剑明在永定河湿地考察。
“圣洁的遗鸥飞过,我苍茫的家园。”耳边聆听着康巴诺尔湖的《遗鸥》之歌,眼前平静的湖面上不时有遗鸥掠过,湖边的低草亲吻着游人的脚踝。这是曾经的国家贫困县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如今的景象。
提到这一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首都师范大学
学院教授洪剑明。多年来,他深度参与康保县的扶贫工作,用科技保护“被人类遗忘之鸥”,进而带动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康保2020年摘除贫困县的帽子作出重要贡献。
而要说起他与自然保护的故事,还得追溯到20年前。
推动第一所湿地学校落户
2002年春节,朋友告诉洪剑明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附近有个“坑儿”,可以带孩子去玩,去了之后洪剑明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一片湿地。湿地芳草萋萋,但并不妨碍孩子们埋头捡田螺、拿蒲棒相互追逐的兴致。
看着湿地里人们其乐融融的场面,洪剑明不禁想起美国华盛顿州一块小湿地,其到位的保护、物种监测与公众参与让他印象深刻。“2.8英亩的小湿地都能完好保护,3000亩的汉石桥湿地更应大有作为。”保护好汉石桥湿地和开展环境教育的想法,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实际上,洪剑明从小就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
高中时,他便加入北京市青少年生物爱好者协会,内页已泛黄的会员证被他保留至今,他也因此与自然保护结缘。
1985年,刚大学毕业的洪剑明去听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讲座,并请匡廷云在他随身携带的一本《生物物理学问题》小书上留言。匡廷云工工整整地写下:“科学要求一个人献出毕生的精力。”这本已起毛边的小绿书,被洪剑明珍藏到现在。
坚守的情愫至今未改。走进位于首都师范大学的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办公室,《中国科学报》记者发现了洪剑明的“与众不同”,别人养花、养金鱼,而他养了两缸虾。看着小虾在水草中自由穿梭,便明白了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
保护汉石桥湿地,早年有很多人呼吁,但效果甚微。在洪剑明的努力下,一份建议书送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的批示激励了他组队展开调查,仅半年就发现了汉石桥湿地有鸟类126种、植物200多种。政府因此取消了在此建设高尔夫球场的计划,取而代之的是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洪剑明对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还有进一步的设想。他在报纸上看到德国为了教育青少年保护森林,在林中建立了森林学校,开展自然教育,于是他便萌生了成立“湿地学校”的想法。
2003年9月10日,在他的推动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第一所湿地学校诞生了。湿地学校里建有校园湿地,专门有一套小册子教学生怎样辨别湿地植物、校园鸟类和水生昆虫。在校园里,学生就能够深入自然,真真切切地接触以往只能在照片里看到的生物。
洪剑明还在首都师范大学开设了环境教育辅修专业,培养自然教育人才;在湿地学校内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开展培训、授课,接待本科生和研究生前来考察与开展毕业设计,将湿地学校教育、科研、培训的三大功能发挥出来。
给大天鹅在黄河安个家
2002年以来,洪剑明一直坚守在湿地保护研究领域,可2014年他“突然”开始研究起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大天鹅。这一转向,着实让人吃了一惊。
“无论湿地保护还是大天鹅保护,真正要做的是还自然于自然。”被问及研究方向发生的改变,洪剑明坦言道,保护大天鹅,其实是保护它的栖息地,这是湿地保护的重要方面。
不过,这条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走。“俗话说鸟为食亡,首先得让鸟有自然的食物吃饱肚子;其次是栖息环境,一要安全,二要有晒太阳的草滩,水鸟也不能一天到晚都泡在水里。”洪剑明解释了天鹅需要怎样的栖息地。
洪剑明带着学生连续几年系统研究了天鹅的食性、越冬行为、栖息地选择等。来到三门峡的第一年,他们就沿着黄河三门峡库区50公里开展细致的野外调研,利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结合遥感技术等寻找黄河沿岸适合恢复的栖息地。
正是因为前期准备充足,天鹅湖修复后第一年,就吸引到天鹅像下饺子一样前来栖息。如今100亩小水面通过生态设计,从没有一只天鹅的空地成为近600只天鹅的家。
天鹅保护工作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近年来,三门峡市每年都会迎来200万人次的游客,为其带来的综合效益高达10亿元。
在“遗鸥之乡”助力扶贫
康保县是中国“精准扶贫”和“防返贫”的样板,而它的另一个名字是“中国遗鸥之乡”。如今,成群结队的遗鸥时而漫步在湖心岛上,时而低飞掠过苍茫平静的湖面,时而舒展着翅膀翱翔在蓝天。
2014年,洪剑明去康保做鸟类调查时,一只只头戴“黑礼帽”、红嘴红腿、昂首挺胸的鸥鸟引起了他的注意。几经查询他了解到,这是全球仅剩一万多只的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
善于调研的他发现,康巴诺尔湖位于县城最低处,中水和雨水汇入导致水位升高,湖心岛面临淹没之虞,而湖心岛正是遗鸥的繁殖地。为此,他建议当地政府立即将湖心岛垫高,上层铺设遗鸥筑巢喜爱的砂石。2016年,康巴诺尔湖繁殖遗鸥数量荣登全球榜首。
然而,近年来康保繁殖的遗鸥数量却在下降。原因何在?
为探究遗鸥去向与其觅食地,研究团队先后花了50万元为近80只遗鸥装上小型跟踪器。他们精确掌握了遗鸥的迁徙路线——遗鸥在渤海湾越冬,张家口是距离越冬地最近的繁殖地;同时发现近年来繁殖种群数量下降与气候干旱、湖淖干涸、生态承载力下降相关。
洪剑明进一步提出“一湖三岛”构想,把东岸半岛也改造为遗鸥繁殖湖心岛,2019年新的湖心岛承载了大部分遗鸥筑巢。为了恢复更多觅食地,洪剑明又进一步建议引湖水到荒滩恢复湿地。2019年,差点被涨水吞噬的湖心岛终于得以保全,繁殖地周边也有了更多觅食湿地。2020年,在康保繁殖的遗鸥数量开始回升。
洪剑明的学生、首都师范大学
学院科研助理吴渊时常与洪剑明同赴康保、开展科研。在吴渊的印象中,“洪老师一直秉持探索生态保护的自然之道。他冲在一线、身体力行的求实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保护遗鸥的路上,洪剑明和他的学生们并不孤独。最让他感动的是康保形成全民保护模式。村里的大爷、大妈见到受伤遗鸥,都会自发将其送到救护站。
康保虽然是贫困县,但相比周边,却在生态保护上最舍得花钱。当地政府通过举办摄影周、创立“恋人花节”等活动和发展绿色产业助力脱贫。
洪剑明团队还帮他们争取到春秋航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扶贫专项和腾讯公益等的资金支持,用于遗鸥保护、栖息地修复。
“你一定得认识到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写道。在这里,洪剑明仿佛看到当年那个热爱自然的少年的影子。只不过,它已是一支正在逐渐壮大的自然保护大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