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刁雯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9 9:45:48
选择字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
打破“信息孤岛”困局 建设智慧城市这样做

 微信图片_20210408160026.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在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上。

凭穿戴设备就可将自身健康情况与大数据相连,医生可以直接诊断;下班回家的门禁人脸识别系统可以自动扫描,以方便进出;道路发生交通事故时,交警第一时间对相关道路信号和红绿灯比例进行临时调整,避免车流积塞,增加车辆一次性通行效率,从而缓解道路拥堵情况……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个缩影。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城市进化,是城市未来,是必然趋势。”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在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上说道。

当今世界,城市化和信息化成为了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专家预测,未来二十年内世界上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将居住在城市里。大量的人口聚集,引发的交通拥堵、治安混乱、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的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智慧城市是城市进化的必然趋势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来已久,2012年我国开始推行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有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共有1000多个智慧城市已启动或在建,其中,中国已在建的”智慧城市达到500个,居全球首位,深圳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

“从本质上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传统方法已难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城市治理,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治理方法和治理模式进行转型升级。”郭仁忠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智慧城市是如何让城市更智慧、更智能的?其发展路径究竟如何?对此郭仁忠介绍,在智慧城市的架构中,在底层网络基础设施基础上,建立集成化的泛在感知网络,对来自不同来源、不同部门、不同格式的城市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感知,通过数据融合与集成共享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最终在应用层面开发能够适用于规划、交通、建筑、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不同领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智慧城市应用系统。

“就好比规划一条城市的交通道路,这条路究竟要修多宽?修在哪个位置?通过城市感知系统,可以获取整个城市的道路分布情况、交通拥堵情况、人员流动情况、车辆运行情况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优化模拟不同的建设方案,从而使交通路网结构和道路承载力更合理。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迅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撑。”郭仁忠告诉《中国科学报》。

智慧城市不“智慧” 大量数据“无效化

智慧城市已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在某些细分领域的技术应用获得了突破和成效。例如深圳市与中国电科合作建立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已在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推动科技对城市赋能,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然而,郭仁忠看来,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所有应用板块的数据并不能够完全地连通,智慧城市似乎还不够充分“智慧”。

“我们常看到,一些城市,同一条道路的同一个位置上会安装几个甚至十几个摄像头。为什么要装这么多?因为它们各自所属的职能部门主体不同,安装不同的摄像头是因为每个部门的系统平台都不一样。”郭仁忠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浪费。因此在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方面需要统筹建设、协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让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数据烟囱、信息孤岛是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难点。不同区域、人群和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资源和数据获取不平衡。此外,在万物互联时代,数据的分享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阻碍。

出于对用户的隐私安全保护,一些数据持有者将个体数据“深藏闺阁”,一方面规避了法律风险,另一方面“要价”太高也让相关城市管理部门望而却步。造成了大量的数据“无效化”。

“归根究底是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提供数据需要承担责任,数据持有者在数据分享上有时并非不愿,而是不敢。”郭仁忠认为,要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孤岛”问题,只有在法律层面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让数据分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让数据不再“无效”,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既要有技术,也要有会用技术的人

近年来,华为、百度、中电科、中国移动等企业和运营商相继推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意在利用大数据解决当前城市发展效率困境。对此郭仁忠表示,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有企业作为承担主体进行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应用层面的工程技术问题,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培养城市管理意识,真正从人民需求层面推出方案。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既要在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创新,也要在城市问题研究层面创新,推动技术与产品结合,与应用产业融合。

“技术是不断优化和迭代的,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创新,甚至颠覆以往城市管理的传统手段。因此我们在制定标准时,不能让‘规矩’限制了 ‘创新’。”郭仁忠说道。

既需要技术,也需要有会用技术的人;既要懂得城市问题,也要了解信息化的技术经济分析。在郭仁忠看来,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在业界,智慧城市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通信业务蓝海市场。有数据显示,到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前景,郭仁忠表示,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将辐射带动医疗行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发展。相比起高昂的城市治理成本,智慧城市将运用更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高效解决城市发展的各类问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