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有关结核病的指标是,到2015年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在1990年的基础上下降50%。中国在2010年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就已经下降了65%和80%,这意味着中国提前了5年超额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也直接促成了中国从结核病高发病率国家向中等发病率国家的转变。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3年非典(SARS)疫情后,中国加大了对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首先强有力的政府承诺完善了传染病控制工作,各级政府积极地落实DOTS(全程监督短程化疗)覆盖率、患者发现率和治疗成功率这三个关键防控结核病目标;其次,政府加强了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包括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极大促进了医院结核病患者的报告和随访;第三,把国内外对结核病日益增多的资源整合为一,列为政府目标的共同计划。
随后,国际社会又于2015年承诺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其中包括两个新的结核病目标——与2015年的水平相比,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80%和90%。世界卫生组织也进一步设定了 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结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90%和95%。
中国能否依然提前实现这一目标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面对当前在结核病防控上面临的问题。中国人群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比例约20%,人数将近3个亿,每年由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重新激活发病的结核病数量极大。同时,耐多药结核病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强化疾控系统的公共卫生功能,政府开始将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从疾控系统移交到医院。而这种大规模的变化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因为医院没有能力提供患者居家治疗期间的基层管理和支持服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合作开展试点,并在三个省推广了新的结核病防控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模式是把医院系统纳入结核病防治网络,每个县(区)和地(市)分别指定一家医院负责普通肺结核和耐药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同时,采用创新的措施,确保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与时俱进,并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对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的覆盖范围,从而降低结核病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灾难性医疗费用支出。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新冠肺炎大流行为加快步伐实现SDG和终止结核病目标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注意到,政府不仅采用了新的技术和规划措施确保新冠肺炎在掌控之中,还加大了资金投入以保障良好的应急准备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等。
上述所有针对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都可以用于结核病防控工作。具体而言,第一,全国所有省区市逐渐实现新的结核病防控模式,以解决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地(市)和县(区)没有用于快速耐药性分子检测的诊断网络,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质量不统一,门诊治疗期间对这些患者的随访不够理想,定点医院结防人员配置不足和感染控制标准较差。而许多与新冠肺炎大流行相关的改进措施均可以帮助中国实施新的结核病防控模式,从而建立一个稳健的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系统,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扩大结核病预防性治疗(TPT)。中国要加速降低结核病发病率,必须解决人群LTBI问题。目前,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是阻止LTBI人群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人群,同时评估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第三,在新的结核病疫苗问世时进行大规模接种。一项研究表明,为青少年进行卡介苗复种可以使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风险降低45%。目前,一个大型临床试验正在南非进行验证,有望在2024年或2025年得到结果。此外,葛兰素史克的M72疫苗显示对LTBI成年人具有50%的保护作用,可防止其发展为肺结核,目前正在制订Ⅲ期有效性试验的计划。
不过,重大疾病流行之间可能相隔多年,因此任何国家都很难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在疾病大流行发生时反应迅速、准备充分、及时应对的系统。鉴于此,结核病应作为政府卫生安全议程的优先疾病,把消除结核病所需的干预措施作为建立和维持卫生系统良好运行的最佳途径,提前准备和应对发生新的疾病流行。这样,中国很有可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也将为实现2050年消除结核病奠定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46234/ccdcw2021.069
(作者系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全球健康项目副主任。本文发表于2021年第12期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